美伊協議後 中東新權力平衡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12/04 09:30 點閱 2273 次
(photo by FreedomHous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photo by FreedomHouse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ce)

二戰後,美國一直奉行均勢原則制訂中東政策,但是,中東地區的均勢卻在全球反恐戰爭後不復存在。阿拉伯國家失去制衡以色列的力量,特拉維夫當局憑藉優勢軍力,隨時以「外科手術式」行動,攻擊威脅以色列安全的國家。

【伊朗威脅原油運輸】

美國揮軍伊拉克後,兩伊勢力明顯消長,伊拉克衰退,而伊朗遂成為波斯灣地區的軍事強權。

伊朗對美國而言,是一個挑戰中東均勢的強大對手,不僅威脅伊拉克的穩定,與黎巴嫩真主黨之間緊密結合,更重要的是,德黑蘭擁有隨時可切斷荷姆茲海峽,阻礙波斯灣原油海上交通線,導致全球經濟混亂的實力。

美國在中東地區的根本利益是,維持地區均勢與穩定、確保石油運輸航路的安全、摧毀威脅美國安全的伊斯蘭組織據點。

與此相對,伊朗的戰略利益在維持政權的存續,其根本任務在避免美國軍事進擊、防止伊拉克構成威脅、壓制遜尼派勢力,看似沒有交集的國家利益,卻有共同的戰略目標。都與伊斯蘭遜尼派為敵、都不希望在伊朗東西邊境國家駐軍(阿富汗與伊拉克)、都要維持荷姆茲海峽石油航運安全從中獲利。而最能符合美伊利益的解決方案就是達成和解,結束30年的敵對關係。

【沙烏地阿拉伯的夢魘】

沙烏地阿拉伯與伊朗之間存在著民族、教派、社會制度和地緣政治衝突,美國插手中東局勢,更加深沙國與伊朗之間的結構性對立。伊朗是什葉派的大本營,沙國境內的什葉派激進組織與之呼應,反抗沙國王室,核武的伊朗始終是沙國的夢魘。

阿拉伯之春席捲中東後,區域安全情勢一夕丕變,利雅德想藉原油左右中東地緣政治,德黑蘭是沙國制霸中東的絆腳石,欲除之後快。而今,美伊達成協議,將重新界定華府與利雅德的關係,兩國將會陷入「冷卻期」,同時,沙國必須與伊朗有所妥協,藉以穩住國內什葉派的騷動。

由於以色列欠缺傳統作戰能力,不具備左右波斯灣地緣政治的軍事實力,攻擊行動將迫使伊朗祭出封鎖荷姆茲海峽反制,而美國為確保海上交通線安全,必會捲入衝突。如此一來,美以關係生變,提供巴勒斯坦挑戰以色列的戰略機會,以巴境內高漲的民族主義,預埋著下一波衝突,直接衝擊美國長期以來管理並解決以巴衝突的戰略佈局。

【美以關係生變?】

美國重建中東權力平衡,也必須面對俄羅斯的進擊,俄羅斯正重新定位在中東的角色,藉處理敘利亞問題宣告重返中東。早在前蘇聯時期俄羅斯就在中東地區紥根,與敘利亞、利比亞維持戰略夥伴關係,並與伊朗合作開發核能。中東地區能夠遏止俄羅斯擴張,並制衡伊朗的國家就是土耳其。

為減少對俄羅斯石油的依賴,維護在中東的石油利益,土耳其只能選擇留在北約,與美國共同抗衡俄羅斯。一個強大的土耳其不僅能夠牽制伊朗,也有助於阿拉伯半島的穩定,前提是土耳其必須先削弱伊朗與阿拉伯半島國家的實力。

美國跨出美伊協議這一步,是要避免任何一方制霸中東,使競爭的各方處於一個相對穩定的狀態,權力平衡政策的成敗,則取決於中東諸國的政治角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