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變成學店 高教多隱憂

許又方 / 東華大學華文系教授 2013/11/26 09:37 點閱 2451 次
由於景氣低迷及少子化影響,幾乎台灣所有的大學為了滿足研究所招生員額,都只好降低錄取標準。(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由於景氣低迷及少子化影響,幾乎台灣所有的大學為了滿足研究所招生員額,都只好降低錄取標準。(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嚴長壽日前公開批評台大一年內兩度招收博士生的作法,令他覺得「很感冒」,並直言台灣不需要這麼多博士、一流大學應該是努力為國家研究新的產業政策,否則再多博士也無濟於事。實則就筆者在學院教書的經驗來看,「人才過剩」固然是台灣高教的大問題,但最深沉的隱憂則是「品質」每況愈下。

在大學中教書,最常聽到同事間抱怨的就是:「學生程度愈來愈差,而且不用功。」這已不是傳統「教不嚴,師之惰」的問題,而是學生基礎教育沒有學好,到了大學必須面對專業科目時欠缺對應的能力,任憑老師如何嚴格要求,還是無法達到一定的成績。

然而,由於景氣低迷及少子化影響,幾乎台灣所有的大學為了滿足研究所招生員額,都只好降低錄取標準,以致上述這些在大學成績實在不怎樣的學生,還是可以繼續讀研究所,甚至成為博士班。這種惡性循環下養成的高教人才,其品質如何,可想而知。

這幾年來,筆者在審查或口試國內各大學新科博士的論文時,每每強烈感受到論文水準正逐漸下滑。坦白說,政府每年耗費這麼多教育經費培育高教人才,卻無法維持一定的學術水平,這也難怪嚴長壽會斥之為「浪費教育資源」了。

人才永遠不嫌多,如果一國之人都重教育,都願求上進,追求知識與技能,這並不是壞事;問題在於目前我們的高教系統訓練出來的就一定是人才嗎?只有大學才能訓練人才嗎?

為了讓大學能持續收得到學生而一再降低篩選標準(很多學校的研究所連備取第40名,平均每科成績不及20分的都能錄取),只會讓大學變成濫發學位證書的學店罷了,並不能真正為台灣培養新的知識、產業生力軍。那麼,招再多碩、博士生又有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