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大皆空怪健保 醫界政府不同調

李昀澔 2013/11/21 15:15 點閱 3372 次
醫界代表與衛福部官員,對健保給付標準是否造成醫界「內、外、婦、兒、急」5大皆空的窘況,抱持不同看法。(photo by 我愛荳芽,蔡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醫界代表與衛福部官員,對健保給付標準是否造成醫界「內、外、婦、兒、急」5大皆空的窘況,抱持不同看法。(photo by 我愛荳芽,蔡 on Flickr -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國民黨立委江惠貞日前舉行公聽會,邀請衛福部官員、醫界及民間代表,討論我國健保體系是否在造福全民之餘,卻在支付醫師診療費、服務費方面未盡合理,導致醫界內、外、婦、兒、急等科別面臨「5大皆空」的窘況。

「健保支付標準根本就是『年久失修」』!」醫師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蔡明忠指出,醫療科技不斷進步,成本也隨之上升,新藥、新儀器、新技術都是由廠商投入大筆經費研發,但現行的健保給付標準,卻並未跟隨醫療水平的提升而調整;蔡明忠認為,若只憑節省保費的思維經營健保,「那麼有一天,健保不再給付新技術,全民只好忍受過時的醫療品質。」

某位自陽明大學醫學系畢業的醫師有志投身內科,最後卻選擇赴美行醫,他在受訪時表示,國內臨床環境的不利因素太多,除健保給付規定不合理之外,當醫療結果不盡人意時,醫師動輒面對少則數十萬,多則數千萬元的賠償,是新進醫師對5大科卻步的主因。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則認為,這是當初訂定健保給付標準時,沒有將「風險成本」列入考量。

「醫療行為必定伴隨風險,但現在都被當作人為疏失。」張志華以插管舉例說明,健保給付464點,換算為實際金額約400多元,但疏失判賠卻超過4千5百萬元,「非常不合比例原則。」醫勞盟副秘書長林秉鴻也指出,因醫療糾紛入獄服刑的醫師很少,「大家最害怕的,是無力償還民事責任的超高金額。」

衛福部醫事司長李偉強坦承,風險成本的考量確實有低估之嫌,現階段可行的做法包括參考瑞典或英國的制度,讓部分醫療糾紛的賠償由稅務機制來負擔。另一方面,5大科醫師需要的,或許是更具體的保障。

李偉強建議,未來可評估與民間保險公司合作,以類似壽險或職災險的操作模式,為醫師加保醫療責任險,或許比調整健保給付,或將醫師全面納入勞基法規範,更具實質意義。

張志華強調,除了風險成本,「勞動成本」也必須納入健保給付標準的考量。高醫一名林姓住院醫師受訪時表示,健保讓醫療更普及,相對也造成醫師工作量增加,5大科業務相對於其他「小科」較為繁重,下班後仍必須值班,繼續留在醫院直到隔天下班時間,「連操」30小時是家常便飯,但勞苦程度卻並未反應在實際所得,5大皆空現象便由此而來。

林秉鴻說,健保給付標準應考量各科別的勞累程度、專業養成難度,以及醫療風險程度,甚至計算個別醫師的年資、技術等客觀條件,才能訂出「合理」的價格,「否則一視同仁地給付,恐怕會造成劣幣逐良幣的反淘汰效果。」

「健保給付不足,似乎是5大皆空的主因,但5大皆空卻不是台灣特有的現象。」衛福部社會保險司長曲同光引用美國《紐約時報》的報導指出,美國醫師也存在提早退休、避選家醫科、一窩蜂擠往眼科、骨科等高收入科別的狀況,「不能將5大皆空完全歸咎於健保。」

事實上從93年起,健保在編列年度總額預算時,就陸續針對高風險、高投入科別,以及急重症相關診療、手術項目,調高支付標準;曲同光認為,僅提高給付不足的部分,卻未調降給付過剩的項目,導致健保總額持續高漲,為使預算不致過度膨脹,可能也相對壓縮了調漲5大科給付的空間。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則表示,根據2010年的統計,台灣每千人有1.68位醫師,韓國有1.98位,澳洲則多達4.77位,在人力有限的情況下,工作負擔較重的5大科自然更加吃緊;另一方面,在出生率持續探底的狀況下,婦、兒科執業人數的減少,是市場規模改變人力需求的結果,因此不應將健保視為造成5大皆空的元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