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化結果 哺乳類動物體型縮水

莊瑞萌 2013/11/05 16:53 點閱 3987 次
美國大學從化石分析發現,過去2次地球暖化,造成植物營養價值偏低,而讓賴以維生的哺乳類動物體型跟著縮水。(photo by                     DonkeyHote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美國大學從化石分析發現,過去2次地球暖化,造成植物營養價值偏低,而讓賴以維生的哺乳類動物體型跟著縮水。(photo by DonkeyHotey on Flickr- used under Creative Commons license)

【台灣醒報記者莊瑞萌綜合報導】為適應氣候變遷,動物體型也會跟著改變。美國密西根大學研究挖掘出的化石後發現,地球過去歷史上曾出現暖化,當時造成了哺乳類動物體型變小,根據科學家判斷,由於暖化造成植物生長「突變」,動物為了適應營養價值降低的食物來源,透過演化逐漸讓體型變小,以獲得更多生存的機會。

密西根大學科學家指出,大約5500萬年前的地球,溫度在短時間內急遽上升,因此被稱為「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Paleocene-Eocene Thermal Maximum)。當時在地球上生存的哺乳類動物,包括靈長類及馬、鹿等哺乳類動物,曾出現體型「縮水」的現象,而最新研究還發現,約5300萬年前,在距「古新世–始新世氣候最暖期」2百萬年後,地球又出現一次暖化,同樣也造成動物體型變小。

科學家從懷俄明州的畢葛紅盆地挖掘出動物牙齒與下巴等化石,並從臼齒的大小推論當時的動物體型,確定第二次暖化時動物體型確實有變小,只不過「縮水」規模沒有第一次暖化來得劇烈。

研究者金吉利契舉例,大小跟現在狗狗一般的始祖馬,在第二次暖化時,體型縮小了約19%,而第一次暖化期間,始祖馬縮水的幅度為3成以上;另一種有蹄類動物「古溪鹿」(Diacodexis),在第二次暖化時,體型也縮水了20%。這主要是當時動物為了生存而演化的結果,金吉利契認為由此可以推論未來地球暖化後的情形。

金吉利契曾在2006年時指出,在地球暖化期間哺乳類動物體型縮水的原因,應該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在這種情況下植物生長快速,但營養價值相較正常時候來得低,而以植物維生的動物,則必須以演化的方式改變自己體型,並適應食物來源的改變。

本次研究結果已在今年11月初的「脊椎動物古生物學會」會議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