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復健期 中風照護計畫上路

李昀澔 2013/10/24 21:03 點閱 3656 次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推動「急性中風後期照護計畫」,26日將舉辦遊行及園遊會,發送「防風袋」,向民眾宣導中風後照護與復健的重要。(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推動「急性中風後期照護計畫」,26日將舉辦遊行及園遊會,發送「防風袋」,向民眾宣導中風後照護與復健的重要。(photo by李昀澔/台灣醒報)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台北報導】「患者中風後1年內,再次住院及死亡的比例超過5成,原因是未能接受妥善的失能照護與復健。」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24日公布臨床統計結果指出,國內中風後失能照護系統不夠健全,中風病人被迫在醫院之間「流浪」,不僅難以康復,更增加死亡風險。最近「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試辦計畫」即將上路,可望延長中風病人住院時間,以把握「黃金」復健期。

超過4分之3的中風病人都會有「失能」的後遺症,最常見的就是肢體行動不便及語言表達障礙;亞東醫院神經內科醫師陳龍指出,失能容易引發跌倒、褥瘡、關節變形、感染,甚至二度中風等問題,導致中風病人在首度發病一年之內,再次住院的比例超過5成,死亡率則達到18.8%,「追根究柢,都與社會『失能照顧』不健全有關。」

「中風病人無法自理生活,需要他人照顧,但全球都面臨相同的問題,就是照護系統即將崩解。」振興醫院中風中心主任尹居浩解釋,多數中風病人都是70至80歲的老年人,而負責照顧的家人也已年屆5、60歲,「住在老式公寓的病人為了回診及復健,每天上下樓梯都像在打仗一樣。」尹居浩說,照護者本身就是中風高危險群,「萬一他們也倒下了,那中風病人怎麼辦?」

尹居浩指出,部分中風病人具備「完全」復原的潛力,只要復健持續不間斷,有機會能夠恢復行動或語言能力。然而健保目前的給付規則不利於中風後的復健治療,病人如果在1個月內無法康復且有繼續住院必要,院方都傾向安排轉院,「於是病人每個月就得在醫院之間流浪,對照顧者也是很大的負擔。」

尹居浩認為,病人轉院固然麻煩,醫師重新檢視病歷也是資源浪費,「由此衍生的重複檢查或治療,對健保都是傷害。」台灣腦中風病友協會理事長彭家勛表示,醫界目前已向衛福部及健保署爭取試辦「腦中風急性後期照護計畫」,也就是經醫生評估「具復原潛力」的患者,可以在同一家醫院住院達3個月,免除過去被當人球踢的窘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