臉書化妝學? 先掂掂自己的份量

邱慕天 2013/10/21 09:47 點閱 9418 次
有份量和魅力的人,發些瑣事都能引起廣大迴響。反而一般無甚交集的人,只會對臉友最重要的大事感興趣。(製表:聶婉如)
有份量和魅力的人,發些瑣事都能引起廣大迴響。反而一般無甚交集的人,只會對臉友最重要的大事感興趣。(製表:聶婉如)

【台灣醒報記者邱慕天綜合報導】「為何我寫了半天的深度文,半天沒人迴響?」「為什麼正妹無病呻吟一番,再配上一張擠眉弄眼的自拍照,就有一堆人噓寒問暖?」在社交媒體興起的世代,每一個人的社交網站頁面扮演個人門面和自我形象工具的比重愈來愈高。只是大家都在經營,有人的身價和受歡迎程度愈來愈高,有些人卻愈顯得只能和自己的鍵盤及左右手孤芳自賞,這是什麼原因?

筆名「等是為何」(Wait But Why)的《赫芬頓郵報》專欄作家是一位網路社會學家,善以幼稚畫風的插圖、圖表和辛辣文字分析文化現象。繼上個月一篇〈Y世代雅痞的煩惱〉在該報網站上累積破百萬讚和23萬5千次臉書分享後,上週一篇〈七個讓人受不了你臉書的辦法〉的犀利文章,再度為他在一週內贏得41萬名網友讚好。

【臉書社交指南】
雖然臉書本就是一個人們「報喜不報憂」的炫耀大會,這已經不是新聞,但該篇文章可謂頭一次有人為大眾整理出有條理的「臉書社交指南」。作者認為,許多人的貼文說穿了就是自抬身價、自戀、欠人關注、想要激起別人羨慕嫉妒恨的情緒,或是暴露了自己寂寞沒人愛的心靈。結果種種想要對外製造優質公眾形象的舉措,卻只落得給人印象分數打折,或甚至被封鎖的下場。

這些貼文包括了:出遊打卡、情侶放閃,或是故意用一些自我嫌棄或裝不在乎的話術,包裝那些其實是要展露優越感的文字或照片。

其他諸如「故弄玄虛、射後不理」的猜謎文字也很讓人討厭;公私不分,把其實只針對一個聆聽對象的文字,發到其他800個泛泛之交臉友的動態時報上,也同樣是大忌。

莫名其妙發表感性的奧斯卡感言只想「討拍」,或是成天摘取拾人牙慧的媒體觀點或八股格言,更叫人不敢領教。

然而最關鍵的原因還是在於,在臉書上說了自己身份不該說的話。作者歸納,一般人在臉書上更新的個人狀態不外乎:無關痛癢生活瑣事(起床了、下班了、吃晚餐了)、至少家人會在意的事(日子大致過得好不好)、好朋友在乎的事(生涯異動)、大家關注的事(人生大事)。

由於人只會對演藝名人或超級帥哥正妹的生活八卦感興趣;因此若是每天日常瑣事鉅細靡遺地報導,可能媽媽都看得煩。偏偏這樣沒有自知之明的貼文非常多,也就很能解釋為何很多人的臉書沒人理,或是愈經營,真實朋友就愈少。原因都是太多跟自己身價/吸引力不符,以及無法讓人感興趣的貼文。

【反映人情冷暖】
作者悲哀地總結:一般人的臉書好友96%到99%是不在乎你每天做了些什麼的。過去新聞曾有人在臉書上揚言自殺,結果上千位臉友無一出手關切。這未必是反應人情的冷漠,而是因為當今社交媒體實在充斥了太多用戶集體注入的做作和虛假。

留言的網友意猶未盡,覺得作者根本可以就此出一本教戰手冊。然而說到底,學習使用這個分享園地散發「利他」的關懷,而非只有「利己」,以及與自我身價恰如其分的真誠分享,還是在這個網路時代贏得友誼的互動之道。

延伸閱讀:英國調查:臉書「好友」只有1成算得上朋友http://www.dailymail.co.uk/sciencetech/article-2448423/A-people-dont-like-Facebook-friends--wont-delete-theyre-nose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