採購法打壓薪資? 專家紛陳意見

方家敏 2013/10/13 19:26 點閱 3603 次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為,政府的《採購法》是讓年輕人22K薪資遲遲無法提升的元兇。(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認為,政府的《採購法》是讓年輕人22K薪資遲遲無法提升的元兇。(Photo by 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醒報記者方家敏綜合報導】「政府的《採購法》,成為打壓讓台灣變得更值錢的頭號兇手!」環球經濟社社長林建山日前投書《台灣醒報》,提到政府的採購案獨佔40%的採購市場,帶頭壓低市場上人力、貨物價格,成為打壓台灣經濟與人民薪資的元兇。但也有專家持不同看法,認為《採購法》的問題在於企業為獲取利潤不斷轉包,讓人力也就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

「當原料、人力、機械、管理費用都以價格為導向,不顧品質與效能,公營單位的低價採買方針便會對貨物、勞動市場產生示範作用。」林建山表示,儘管許多企業資本雄厚,但政府還是全台最大的採購商,約佔市場需求的4成。當政府以低價買進大量商品、服務、勞動力時,企業也會紛紛效法,久而久之企業主便失去「value up」的動能,而不願提高薪資。

《採購法》壓低價格

過去的《採購法》是採「最低標」,也就是所有的採購案一律選擇價格最低的包商來承攬。2001年雖已將《採購法》的方向定為「最有利標」,即在政府公布底標的狀況下,各家廠商必須在一定的價格內,提供品質最佳的服務或商品。

然而,看似合情合理的《採購法》,卻隱含著商品、服務、人力資源等各方面的弊端。林建山指出,《採購法》的細則解釋並沒有與時俱進,而是停留在「最低標」的概念,因此審查單位與承辦官員為了明哲保身,仍習於以價錢作為承攬包商的標準。

林建山提到,政府重視名目上的低價決標方式儼然成為社會營運的主流政府機關以傳統的「同工同酬」方式給薪,只問人頭、鐘頭,而不問腦力、智力,讓國家的人力資本趨於「低級化」,社會薪資水準也因而被示範帶動而壓低。林建山說,「從民間到政府都只一味的追求更廉價、更便宜、更庶民化,只會讓台灣變得越來越沒有價值。」

研究人員20年未調薪

淡江大學財務金融系教授聶建中受訪時也贊同說,《採購法》本身的確有很多限制,不論是價格或是品質上的打壓,都會讓包商或人才沒有足夠的誘因參與其中,也間接抹殺了創新的空間。當政府不願多付錢,民間企業也可能因此受到影響,盡可能地壓低成本來換取人力資源或服務。

台灣綜合研究院所長戴肇洋受訪時也有同感,他表示,政府常委託機構進行研究,屬於採購案的勞務標案。但政府採購案在編列人事預算時沒有隨著物價或公務員調薪而增加,導致與政府合作的研究單位所提供的薪資也限縮。「政府研究人員的薪資已近20年沒有調整,只因他們的薪水屬採購案的預算,」戴肇洋認為,《採購法》中的勞務標案的確影響到旗下員工的薪資。

政府未直接打壓薪資

但民間企業的薪資是否會連帶被壓低?戴肇洋則認為,一般企業會依員工績效給予獎金或加薪,反而是政府招標的員工無此機制。他說,目前市場薪資之所以無法提高是因為企業的盈餘沒有回饋給員工,導致資產集中於少數人,但與政府的標案較沒有直接關係。

然而,台大國際企業系教授盧信昌受訪時卻提出不同的看法,他認為,政府在進行人力採購時一向都明定標準,且甚至比民間企業高出許多。「《採購法》的問題不在於壓低市場價格,而是得標的企業在施工過程中,為獲取利潤不斷轉包,讓政府提供的預算被層層剝削,其中的人力也就無法得到合理的報酬。」因此,導致薪資無法提升的主因,還是在於企業對勞工的不尊重,而非政府打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