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東海倡議的和平地理學

陳清泉 / 文字工作者 2013/08/24 15:00 點閱 4501 次

甫獲歐巴馬總統提名出任駐日大使的卡洛琳.甘迺迪日前出席參議院外交關係委員會聽證會時指出,釣魚台列島在日本的行政管理之下,適用於美日安保條約的範圍,美國政府有責任及義務,和平途徑解決釣魚台問題。預期卡洛琳.甘迺迪之言將會引來北京的抗議,釣魚台爭議恐再添一筆。

2012年8月,馬英九就曾提出旨在以和平方式處理爭端,維持東海和平的「東海和平倡議」,呼籲相關各方嚴肅面對東北亞領土爭議可能產生的後果。倡議的內涵是以「擱置爭議、尋求共識、和平解決、合作開發」為原則,在作法上,先以三個雙邊對話,待時機成熟後,再針對東海有爭議的領土和領海進行台、中、日三方會談,是解決爭議的可行方案。

在國際政治上,東海爭議具有地緣政治、經濟因素,何況,在地緣政治上,東海海域是中日韓三國進出西太平洋的海巷(sea lane),是各方兵家必爭之地;在地緣經濟上,東海海域的資源開發更牽扯到臨近國家的經濟利益。從現實主義的觀點,國際政治講求的是國家實力,競逐的是國際政治權力,日、中兩國為了釣魚台列島的主權歸屬,在周邊海空領域較勁,東海風雲險惡,迄今主權爭議仍未停歇。

對中國而言,東海內海化更是突破第一島鍊的關鍵;對日本而言,釣魚台海域是西南防衛的重要課題;對台灣來說,釣魚台是阻絕中共解放軍威脅台灣本島東部正面的據點。

台灣是海島國家。地理上,臺灣之所以重要,不僅是因為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點,同時也是因為臺灣正位於「亞洲的地中海」(Asiatic Mediterranean)三角形廣袤水域的頂點。台灣必須以地緣政治密碼(geopolitical code)擘劃國家安全戰略,才能掌握地緣戰略優勢。

釣魚台主權紛爭,表面上看似是中日兩國的較勁,其背後卻意涵著美、中在東亞海域的地緣政治賽局,標的指向爭霸西太平洋。1989年中共前中央軍委副主席劉華清,提出中國要在2010年確立第一島鏈內的制海權,使東海「內海化」的海洋計畫藍圖,「遼寧艦」航母正式服役,是實踐計畫藍圖的第一步。

自此之後,中國軍備逐步強化向南海和西太平洋投射軍力的能力,朝向海洋霸權擴張;美國自伊拉克和阿富汗撤軍後,假想敵直接想定中國,以亞太地區「再平衡」為縱軸,規劃華府「重返亞洲」的戰略轉向。

釣魚台列島不僅糾結著中、日兩國民族情感與地緣政治、經濟因素,更在民族主義的推波助瀾之下,彼此各有「寸土不讓」的護土堅持,主權爭端只會更加尖銳。馬總統的東海倡議寓意著和平的地理學,關鍵在於必須各方都有「擱置爭議」的共識,以及對和平的想望,才有後續對話的空間。

面對詭譎的東海情勢,我國在戰略上沒有「創意性模糊」(Creative Ambiguity)或「戰略漂浮」(strategy floating)的空間,除了抗衡中國或扈從美國之外,東海和平倡議也是另一種有利於國家生存發展的戰略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