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

務實教評 讓師生都能成長

李東雲 / 退休教師 2013/09/10 12:50 點閱 3535 次

醒報9月3日報導「評鑑入教師法,全教總:要有配套」,文中提到為避免中小學複製高教評鑑的失敗經驗,並使各界客觀看待教師評鑑制度,全教總特於9月4-5日舉辦「競爭、品質、合作—專業發展與團體協商」,邀請美國及香港教育專家召開國際研討會,全教總呼籲,朝野黨團應參考本次研討會之會議共識,停止教評入教師法的修法進程,待所有教評實施辦法及配套完善後再立法。

全教總呼籲要有「配套完善」,是希望不要重蹈大學評鑑覆轍,避免如立委所批評的「走火入魔」,以及不少教授投書媒體,認為大學評鑑是「作文比賽、粗糙量化、弊多於利……」等缺失,達不到評鑑效果,也失去評鑑意義。事實上教師不怕評鑑,怕的是著重在書面資料的評核,使得老師們為應付評鑑而疲於奔命。

為評鑑疲於奔命

過去的經驗顯示,無論任何考評,少不了要厚厚的一疊資料,光這些資料的整理製作,就要耗掉老師們不少時間心力,說不會影響教學是自欺欺人。雖然教評有其必要性,也一定會增加教師的負擔,但如何將此等負擔降到最低,確實需要教育長官和基層教師們集思廣義,訂定一套務實的評鑑辦法;否則匆促上路必然會有所疏漏,反而不利於教師的成長。

事實上教師的「平時表現」如何評鑑才是重點,也是最難以完整呈現的部份,卻是攸關學生知識及身心成長的重要因素。雖然從學生考試成績可以推斷老師的平時表現,但有些考試以外的師生互動,更是對學生影響深遠,其重要性不亞於考試成績。例如老師的個人品德行為、專長嗜好,對學生生活的關心、行為的輔導、家庭的協助……等,都是評斷老師是否盡責的重要項目。

如果這些表現都必須靠書面或影音資料來呈現,那老師就不只是忙而已,可能連「累」字都難以形容,因此應強化教育長官、校長、主任對教師「平時表現」的評核。

重視家長觀點

全教總認為「評鑑後,一定要讓老師知道教學上需加強的地方,並予以協助,讓教評變得更有意義。」並呼籲「評鑑項目應該要由第一線的老師與專家學者共同制訂」,然個人也認為不要略過家長觀點。

每位家長會從孩子的學習成果,感知老師教學的心力表現。因為父母對子女教育的關心,也連帶會關心老師的教學精神和教學方法,甚至感恩老師對自己子女學習的用心。如果彙集家長意見會是一份很實際的「家長版考核」資料,值得教評參考。

「教評是為了幫助老師成長」,是要讓「明天的教育會更好」,所以務實的教評設計可以讓老師、學生、教育都成長;反之迫使老師集中全力為教評,或學校全體總動員式的應付教評,絕對不是好事。因為可能產生資料造假、成果誇大、延宕教學的負面效果,相信這不是大家所樂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