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囊泡」解密 3學者獲生醫獎

李昀澔 2013/10/07 23:49 點閱 3905 次
藍迪謝克曼等3位學者,憑藉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同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殊榮。(photo by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藍迪謝克曼等3位學者,憑藉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同獲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殊榮。(photo by諾貝爾獎官方網站)

【台灣醒報記者李昀澔綜合報導】生物體內最重要的運輸系統「囊泡」的相關研究,讓3位學者一舉奪下2013年諾貝爾生理醫學獎!美國耶魯大學生物學系主任詹姆斯羅斯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細胞與發育生物學教授藍迪謝克曼,以及史丹佛大學醫學院教授湯馬斯居多夫,一起憑藉囊泡表面蛋白功能、囊泡運作相關基因及神經傳導物質分泌機制等研究,獲得諾貝爾生理醫學獎。

組成人體的數十億顆細胞,就好像一部部迷你的機器,必須在正確的時間與部位同步運作,而囊泡會在細胞內形成小型貯存空間,以類似包裹的型式在細胞間傳遞物質。舉凡腦部訊息傳遞、內分泌系統及部分免疫系統等生理運作,都必須仰賴囊泡的運輸功能,一旦囊泡系統「當機」,將可能引發糖尿病、神經及免疫系統失調等相關疾病。

3位獲獎學者過去都曾經發表有關囊泡運輸機制的研究。羅斯曼發現某些位於囊泡表面的蛋白,具備類似「碼頭」的功能,可確保物質經由正確途徑傳遞。謝克曼以酵母菌為實驗材料,釐清影響囊泡運輸系統最主要的3個基因。居多夫則分析大腦分泌神經傳導物質的特殊過程,解釋了囊泡是如何精準地釋放「貨物」,才能使極細微的神經活動分秒不差。

「3位學者的研究,向世人揭示了細胞內外精密且瞬息萬變的物質運送過程。」諾貝爾生理醫學獎評審委員指出,「我們這才知道,如果沒有囊泡,細胞運作會陷入一片混亂,生物根本無法存活。」

曾任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PNAS)總編輯的謝克曼表示,他獲知得獎喜訊時第一個反應是大喊「噢!天啊!」謝克曼開玩笑說,「我第二個反應還是『噢!天啊!』」

諾貝爾生理醫學獎不僅引領主流研究趨勢,往往也能從得獎者的貢獻,窺見學術界承先啟後的軌跡。例如2012年的獲獎者約翰戈登早在1962年,便利用小腸上皮細胞的細胞核及無核卵子孕育出青蛙,開創「再生醫學」的無限可能;而另一位獲獎者山中深彌,則使成熟體細胞「回春」,轉化為胚胎幹細胞,此「誘導性多能幹細胞」,似乎正是再生醫學領域殷殷期盼的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