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醒報記者李育珊綜合報導】出生93天的「圓仔」搶盡鋒頭,但與貓咪外型相似的石虎最近也雙雙亮相。今年3月誕生的兩隻小石虎,一公一母,名為集利、集寶,他們已經七個月大了!11月將先將哥哥集利漸進式野放,希望讓牠重返大自然的懷抱。
石虎俗稱「山貓」,在2008年被列入第一級的「瀕臨絕種保育類動物」,野外數量估計不到600隻。石虎主要生存在低海拔的淺山地區,由於棲地面臨嚴重破碎化,與人類活動範圍重疊度高,受到捕獸夾和毒餌的威脅外,流浪貓狗在野外也與石虎競爭食物及活動空間,甚至可能傳染疾病。
近年來,救傷單位也收到多起車禍致死的石虎屍體,因為石虎傾向在晨昏和夜間活動,在遇上車子的強光時常無法反應被車撞死。
動物園近年開啓認養計畫,與行政院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合作石虎的保育工作。去年底名叫小公貓(來自南投埔里)和阿姓(來自南投國姓)的一對配對石虎互動良好,保育員記錄了其交配行為,而於今年三月產下小石虎。
在石虎媽媽的教導下,這對小兄妹逐漸學會了狩獵技巧,特生中心2日邀請專家開會討論,決定在11月,即小石虎足8個月年齡時,將哥哥集利在中心收容籠舍區進行原地漸進式野放,透過電子發報器與紅外線攝影監測評估,盼望石虎能重新奔馳於林野間。
石虎常被誤認成家貓,雖然外形相似,可是個性和生態習性完全不同,不會像家貓一樣「喵喵叫」。此外,石虎身上的斑點像錢幣、近似豹紋,因而又被稱為豹貓。和家貓最大的區別是眼睛內側有向上延伸的兩條白色線條,耳後有明顯的白色斑塊,且具有強烈的狩獵本性,覓食時冷靜從容,守候在野鼠必經的路線,而後出奇不意地跳躍捕捉。
動物園表示,為石虎建立一個友善的環境是每個人都能盡一份心力的,不要使用捕獸夾、不棄養寵物、不圈養野生動物、夜間開車放慢速度、選購對環境友善耕作方式之產品等,才可為石虎留下美麗的生存空間。
石虎小檔案(台北市立動物園)
學名:Prionailurus bengalensis chinensis
分布:多在苗栗、台中及南投一帶低海拔山區,海拔500公尺以下的淺山密度較高,是主要的棲息環境
保育等級:瀕臨絕種
習性:傾向晨昏及夜間活動,以野鼠、鳥類或兩棲爬蟲類為食
體形:重3~6公斤,體形比家貓略大,額頭有兩條白色縱帶,身上有黑褐色點狀斑,耳後黑色且有明顯白色斑塊,和家貓明顯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