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用電規劃應回歸專業 綠能核電齊頭並進

醒報編輯部 2025/11/11 15:07 點閱 218 次

台灣政治的一大負面,就是政治紛擾往往高過於專業考量。以台灣經濟產業來說,未來以台積電為首的晶片、AI產業,理論上應該全力衝刺,但是受限於美國關稅打壓還有台灣內部能源政策搖擺不定,反而讓台灣民間火力全開,卻在官方決策上顯得猶豫不決,長此下去,對於台灣經濟跟民眾絕非好事。

以用電政策來說,綠能始終是個好選項,差別只在於進度怎麼拿捏,還有如何與民間共存。因為不管是太陽能電板或是巨型風車,往往都會落入民眾反彈,還有未來回收的問題。以近來的水庫鋪設太陽能板的問題來說,民進黨立委要詢問相關議題,居然在民進黨中常會被打槍,這明明就是民生議題,為什麼會無法討論?

綠能有善後問題

太陽能板也是有使用期限的,理論上2031年將進入光電板淘汰期,問題是台灣近來大量的颱風暴雨摧毀了許多光電板,結果就發現經濟部在回收跟掩埋光電板上,出現了許多民怨,令人驚訝地是,政府在回應方面非常被動。不管是官員在備詢時的表現,或是在回應記者質問,都顯得準備不足,更讓人不解官員的專業為何?

光電業者的反應也讓人感覺是提油救火,像是有知名醫生貼文質疑光電板清洗是否使用清潔劑?又是否會影響到水庫水質?業者雖然澄清只有清水處理,但市政府內部不同部會出產的報告在結果解讀上南轅北轍,又顯示的確可能汙染水質。最後甚至鬧到光電業者要對醫生提告,政府對於綠能用電如果真的非常重視,是否該協助業者達到標準?

在台灣用電的另一個被汙名化的對象就是核能用電,在核一、核二跟核三陸續停機後,當時政府態度強硬堅持不能延長使用。等到停機之後,現在又評估說,核二、核三廠具備安全重啟的可能,政府自己也不敢表態,推給台電可以自主安全檢測,再決定是否重啟。

電力政策反覆

台灣的用電量不夠,已經不是知識,而是常識。尤其台積電還不斷在說要蓋更多晶片廠,明明核電廠就可以直接延長使用,卻硬是要停下這幾個月,這些機廠無法產出任何電力,台電卻還是要維持人員編制,同時繼續保養機具,因為有可能還要重啟。到底為什麼要停下這幾個月,難道是為了滿足政府停止核電的口號,然後藉口因為環境的急迫,只好不得不然重啟嗎?這樣的決策如何放到民間公司,總經理應該早就被股東釘到牆壁上了吧?

電力絕對是未來AI跟晶片產業的基礎,尤其是未來算力的提升,更需要更多的電量來提供能量。台灣的許多企業都在世界獨占鰲頭,但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如果政府沒辦法在後勤上提供保障,我們就無法有足夠的誘因說服產業根留台灣。
台積電在美國、日本還有德國都在擴廠,各國拿出的各樣優惠,都證明了台積電不是非得在台灣生產不可,不管是台積電的廠房,還是台積電的員工,離開台灣越多,台灣的競爭力就會越弱。政府的決策如果不能站在民間產業的立場,跳脫意識形態跟過去的選舉口號,自然會因為跟不上民間而被淘汰。

政治口水休矣

台灣雖然已經進入民主時代,但是在許多決策上往往如墜入五里霧中,到底為什麼要採行綠能?又為什麼要重啟核能?到底台積電是否可以外移?那台灣又可以引進甚麼國的外籍勞工?往往都是政治決策,卻缺少務實的民間產業的討論,最後政府決策完了,就說反對者是不愛台灣,這樣的討論無法聚焦,也難以溝通。在台灣現在朝野對立的情況下,讓產業政策顯得更加舉步維艱。

政府必須打破窠臼,回歸世界潮流,為什麼現在世界都要採用核能?美國甚至晶片廠還要由廠家規劃旁邊自行設立核電廠供電?綠能部分國際採用甚麼規格,如何跟產業接軌?這些國際慣例,政府需要自行消化吸收,再化為政策向民眾說明。

不喜歡的就汙名化,喜歡的不顧反對強推,最後好的政策也變成政治鬥爭,台灣還有多少年可以浪費在口水當中,朝野都該思考,未來怎麼跟子孫交代?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