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論衡》從諾貝爾經濟學獎 看創新是驅動的成長引擎

林建甫 2025/10/19 14:32 點閱 229 次

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頒予三位學者——美國的Joel Mokyr、法國的Philippe Aghion與加拿大的Peter Howitt——表彰他們在「創新驅動的經濟成長」領域的深遠貢獻。這項榮譽不僅肯定了他們的理論建構與實證分析,更重新定義了現代經濟學對「持續成長」的理解。

諾貝爾獎委員會指出,在人類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經濟停滯而非成長才是常態。三位得主的研究揭示,技術創新與制度環境的交互作用,使得持續成長成為可能,並逐漸轉化為現代社會的「新常態」。

創造性破壞:成長的動力與代價

Aghion與Howitt則以1992年共同發表的「創造性破壞」模型聞名,提出創新不僅是生產力提升的來源,更是經濟結構重組的驅動力。他們的理論指出,當新技術或產品進入市場時,舊有企業與產業將面臨淘汰,形成一種動態的競爭與更新機制。這種破壞雖帶來短期陣痛,但長期而言,正是維持成長動能的核心機制。
這一理論在數位轉型與AI革命的當下格外具啟發性。智慧手機取代傳統手機、線上平台顛覆零售業、生成式AI重塑知識工作,皆是創造性破壞的具體體現。Aghion與Howitt的模型不僅提供了數學架構,更揭示了政策制定者需如何在鼓勵創新與緩解淘汰衝擊間取得平衡。

制度與文化:創新的關鍵

Joel Mokyr以其對工業革命與科技史的深度研究,闡明了技術進步如何在特定社會條件下轉化為生產力提升。他強調,唯有在鼓勵知識交流、實驗精神與制度包容的環境中,創新才能持續發酵,形成長期繁榮的基礎。這一觀點不僅挑戰了傳統的成長模型,也為理解不同國家間的發展差異提供了理論支撐。
他的研究進一步指出,技術創新本身並不足以保證成長,其能否轉化為廣泛的經濟效益,取決於社會是否具備吸納與擴散知識的制度環境。他強調,西方之所以在近代率先實現持續成長,並非因技術本身優越,而是因為思想市場的競爭、教育制度的開放與法治保障了創新成果的擴散。
這一觀點對新興經濟體尤具警示意義。若制度僵化、知識壟斷或創新受限於政治干預,即便技術突破頻繁,也難以形成持續成長的循環。因此,制度改革與文化建構成為創新政策的必要前提,而非附屬配套。

AI時代的挑戰與機會

現在正值全球面對AI與自動化重塑勞動市場的關鍵轉型期。三位得主的研究不僅回顧了過去兩百年成長的機制,更為未來政策提供了理論基礎。當創新加速、產業更迭頻繁,社會如何設計再培訓機制、保障勞動者轉型、維持社會包容,成為各國政府的迫切課題。
然而若缺乏完善的制度支撐,創新可能引發「盧德式反彈」,即社會對技術進步的集體抵制。因此,創新政策不應僅聚焦研發投入與技術突破,更須關注制度設計與社會韌性。
總之,2025年諾貝爾經濟學獎不只是對三位學者的個人肯定,更是對創新驅動成長理論的集體致敬。它提醒我們,持續繁榮並非理所當然,而是制度、文化與技術交織下的成果。面對AI時代的挑戰,這一理論框架將成為政策設計與社會轉型的關鍵指南。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