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早期農工社會,美國人曾別無選擇,只能工作到死。後來隨著國家日益繁榮,人民享有尊嚴有保險的老年生活權利新觀念誕生,政府因應推出社會保險,惠及了數百萬人。但是,這個保險系統仍不完善,在高齡人口占比持續增加的今天,實際上正面臨著許多挑戰。不只美國,在全球邁向集體高齡之際,未來所有的銀髮族們,將何去何從?
本書不僅是老年歷史回顧,更是一封寫給未來銀髮族的警示信。它提醒我們,今天的高齡化挑戰並非突如其來,而是百年來政治與文化選擇的結果。作者帶領讀者們再次完整回顧美國老年歷史的發展脈絡,以更好地理解當今老年生活的優劣,讓未來世代有依規可循,不再被高齡化社會所把持。
我小的時候,經常徜徉於迪士尼的神奇王國中,這是在佛羅里達州中部長大的麻煩之一。不知何故,我總是堅持要去明日世界的「進步旋轉臺」(Carousel of Progress)。我跟家人排隊進入一個幽暗的廳院坐定,舞臺上有個電動家庭場景,接著電動家庭開始動了起來。
未來科技烏托邦
第一幕場景約莫是一九○○年,臺上的機械爸爸滔滔不絕講著那個年代的各種科技奇蹟。接著展示的舞臺旋轉換場,同樣的家庭再次出現,看來時間已經是數十年後,爸爸又熱切地說著一連串創新事物。就這樣四~五次,最後一幕來到一個未來科技烏托邦。
回想起來,真不知為何我會對這項「遊樂設施」如此入迷,你在YouTube上可以看到,它其實十分乏味。和迪士尼樂園中的許多事物一樣,它帶來的滿足不在有形層面,而是情緒感受上的。
它向我們保證,一如既往,未來這個美滿的家庭還是會圍坐在屋裡,繼續嘻笑、歡唱、慶祝耶誕節。這個旋轉臺正如名稱暗示的,它是環狀循環的,它真正的含義是,基本的東西都不會改變。
撫慰人心旅程
這對一個生活在一九九○年左右的孩子來說是很撫慰的,因為當時對未來的想像許多都是令人感到驚擾而不安的。我一定也不想因臭氧層有破洞而被炙傷,不想被酸雨溶蝕。我也會憧憬未來是生活在跟自己的家很相像的地方,只是配備了更先進的技術。
雖然旋轉臺上那個想像中的未來有孩子,但我更感興趣的是其中的老年人。畢竟,未來我會變老。我想,這說明了旋轉臺的設計者,讓每個階段都出現老年人是個精明的決定。那讓觀眾看到自己將會體驗到怎樣的未來。
祖父母始終都在場,始終參與其中,並且始終都享受著進步的成果(在最後一幕,祖母戴著虛擬實境的眼鏡)。那是這段撫慰人心的旅程中,最令人深感欣慰的部分了。觀眾從中得知的是,在美國的未來之中,無論你多老,都會有一席之地。你不會因為年老而退出偉大的美國實驗 。
「老年」歷史文物
雖然我當時不知道,但這個設施本身就是個歷史文物。它在一九六四年啟用,就在醫療保險(Medicare) 法案通過的幾個月之前。它隸屬老年人剛被稱為「資深公民」(senior citizens)的時代,當時他們首度在國家制度中占有了自己的地位。二十世紀中葉創造出這樣的「老年」景象,而這個遊樂設施只是無數一致彰顯這幅動人情境的地方之一。
從一九三五年《社會安全法》(Social Security Act) 通過後開始,美國人被推銷了一個老年的概念,這概念是什麼?它有什麼作用?核心思想很簡單,老年人雖然能力與目標都跟年輕人不同,但他們在這世上有其意義。他們應該受到重視與尊敬,也值得獲得安全感與尊嚴,即使他們不再從事有薪資的勞動工作也一樣。簡言之,老年人會一直在旋轉臺上。
長者聯合盟友
這樣的概念成功無比。美國長者聯合盟友集結起來,在二十世紀的美國,組成了可能是當時最強大的利益團體。自從一九四○年代以來,老年支出占據聯邦龐大的預算比重。
總的來說,有三分之一的聯邦補助金都是用在老年人的收入保障與醫療保健上。那些方案雖不盡完善,然而成效卓著。當今美國長者經濟上的安穩程度,遠比一個世紀前好得太多。老年貧窮率大幅下降,健康情況也改善了。
雖然有些族群的預期壽命確實下降了,不過那是由於年輕與中年人死亡率上升使然。美國人一旦過了六十五歲,還有十五~二十年時間頤養天年。畢竟,老年人是目前唯一享有政府負擔醫療保健的族群。這些最終都將轉換為最重要的貨幣:幸福感。調查統計發現,美國長者的主觀幸福感高於年輕人。
「黃金熟年」夢想
這本書主要探討「黃金熟年」(golden years)的夢想,如何在重重困難下成為無數美國人的現實。探索進步旋轉臺意識形態的由來,以及它要如何付諸實行。不過,本書同時也會描寫這個旋轉臺以及它背後的那個世界的局限性。
對很多人來說,安全感的保證仍然像是主題樂園一樣不真實。這項遊樂設施所述說的美國歷史故事,是從白人中產階級家庭的觀點出發,家庭之中有孩子,以及健康的祖父母。
許多老年人,而且說不定是多數老年人都並不符合這個模範。獨居的老年女性,特別容易落入貧窮與孤立狀態(這項設施問世時,四分之一的老年女性獨居,而且與日俱增)。有色人種的權益處處受限,難以取得社會安全福利、私人退休金,也無法像白人中產階級能獲得各項機制來支撐有尊嚴退休生活。
女性肩負老年化
此外,社會安全福利與醫療保險是為健康的人短期醫療需求提供協助,而無法照顧長期的身心障礙者,他們之中有許多需要的是昂貴的長期照顧。
目前有無數家庭試圖運用現有的長期照顧「系統」(如果稱得上是個系統的話),但在財務上跟情緒面都破產了。美國人口老年化,特別是八十歲以上人口暴增,需要龐大的照顧人力,這樣的勞動工十分不受重視,主要由女性肩負,她們要不是無償的家庭成員,就是低薪的居家健康助理(home health aides)或療養院(nursing home)員工。
社會學家潔西卡.卡拉爾科(Jessica Calarco)諷稱,「其他國家有社會安全福利網絡,而美國有女人。」
「進步旋轉臺」命運
這本書探討進步旋轉臺的夢想以及其局限,也描述這個夢想的命運。諷刺的是,進步旋轉臺這項明日世界的遊樂設施,在我造訪的時候就已經過時了。
那是園區裡最古早的設施之一,跟樂園中其他奇觀相比,家庭角色人物生硬的動作很不科技,二十世紀中葉那種資深公民的意識形態,到了二十世紀末逐漸失色,美國長者的前途看來沒那麼光明。
老年不太像是進步的象徵,更像是個人與國家的重擔。社會安全福利面臨削減威脅,退休年齡也延後了。關於醫療保險的新聞多半指其為騙局與吃緊,而非改善健康的成效。
國家常態政策中
隨著個人退休帳戶(IRA)與401(k)員工退休帳戶的誕生,退休保障變成個人的責任,而不是跟僱主及國家共同分擔。我們至今仍生活在這樣的世界中,當進步旋轉臺的樂觀,被退休儲蓄不足與負擔不起住房的普遍性焦慮取代,黃金熟年的夢想似乎也逐漸凋零。
或許有人以為一九六四年之後,美國關於老年的討論更多元、更廣泛,事實不盡然如此,相反的這議題開始逐漸遭到忽略。從一九二○到一九七○年代,老年議題一直都在國家常態政策中,在那之後,除了對現存體制寥寥做些改良之外,再也沒有通過任何重要的相關立法。
長期照顧的危機,醫療成本的攀升,以及照顧工作者勞動權益保護(這是整體經濟中成長最快的行業之一),這些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是政治體系面臨的最緊迫問題。然而歷經一次又一次的選舉週期,這些問題卻都未獲忽視。
老年遊說的力量
社會安全的處境就是個典型的例子,眾所皆知這個制度需要改革,而且要儘快。如果什麼都不做,約莫二○三三年社會安全儲備金就會用光。這並不意味這項計畫會終止,但福利必定會大幅削減(約二十五%),這對數百萬依賴社會安全福利以免陷入貧窮的人來說是個慘劇。
這問題一定有辦法解決,甚至做起來也不見得非常困難,相關法案也都擬妥。事情越晚處理,就會越棘手。然而卻是年復一年,沒什麼都沒做。
強大的老年遊說力量的迷思,模糊了人口老年化在我們政治之中討論不足的事實,降臨在二十一世紀美國的兩個重大災難卡崔娜(Katrina)颶風與新冠肺炎(COVID‑19),這兩者都讓各界開啟氣候變遷、基礎建設、種族平權等諸多議題重要而有意義的對話。
本世紀重要議題
比較少討論到的是,每個議題主要都涉及老人。卡崔娜颶風罹難者中,七十%超過七十歲。同樣的,老人在新冠疫情期間死亡率比平時高得多,以至於有人甚至視之為老人的種族滅絕。疫情前三年因新冠肺炎死亡的人之中,有一半超過七十五歲;超過六十五歲的則占四分之三。
關於人口老年化、自然災害及防範疫情之間的關係,有許多重要的議題值得深入討論,這兩大事件已宣告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問題,並幾乎可以肯定也將會是本世紀最重要的議題。然而,相關的討論卻都沒有發生。(宇欽/輯)
《黃金年華:面對銀髮族需要重新定義的時代》
作者:詹姆斯‧查佩爾
出版社:大塊文化
其他書訊:
《台灣光與影:日治時期電影史》
作者:李政亮
出版社:黑體文化
台灣電影史的開端,與歐美乃至日本的脈動息息相關。1895年,法國盧米埃兄弟在巴黎放映電影,被視為電影史的起點。也在這一年,台灣成為日本殖民地,被併入新興的現代帝國。日本統治台灣,粗略可分為日治之初高壓又懷柔的摸索階段、1920年代內地延長主義、1930年中後期戰爭動員等階段。
1895年,電影開始轉動,日本也開始統治台灣,在帝國的推動下,台灣開始有了自己的電影史。電影是政治和經濟因素、社會文化脈絡與影像交織下的產物,而殖民者的統治策略、經濟發展、社會樣態與文化風貌各有不同,在此架構下,本書試圖爬梳台灣電影在日治時期的發展軌跡。
《莉莉水果店:府城在地八十年兮記憶佮腳跡》
作者:李文雄
出版社:這邊出版
本書作者李文雄是莉莉水果店第二代經營者,從日本時代、美援時期、經濟發展期到現代;從南門市場的攤子到府前路的竹仔厝;從賣水果與擔仔麵發展到月結包飯服務,涵蓋水果與冰品、青果批發與零售,他在書中細數家族記憶與經歷,娓娓道出近八十年來的果實人生。
如今傳承三代的莉莉,是在地人家喻戶曉的老字號水果店,也是觀光客趨之若鶩的知名冰品店,除了有香甜多汁的水果、清涼透心的冰品,還有難以忘懷的童年回憶與青春時代,刻印著府城最甘美的集體記憶,以及彌足珍貴的歷史腳跡。
《思辨的力量:從法國高中哲學教育,培養獨立思考能力》
作者:坂本尚志
出版社:楓樹林出版社
在「什麼是對的」無法簡單回答的時代,從新聞閱讀到政策思辨、從職場對話到社群發言,都能清楚表達立場、尊重不同觀點、共同尋找合理答案,正是身為公民的我們該具備的基本素養。本書不談論深奧的哲學理論,也並非艱澀難懂的哲學史導讀,旨在帶領讀者一窺法國高中教育最核心的價值──作為「公民教育」基石的哲學思辨模式。
透過實際的考題解析與結構性思辨訓練,作者揭示法國學生如何在「1年內」習得一套人人都能掌握的【思辨模式】:從定義問題、拆解概念、收集論據到撰寫具說服力的文章,層層堆疊出具邏輯與深度的論述能力;透過這樣的訓練,培養出能清楚思考、理性對話、條理表達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