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不再相信人性,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你是否有過這樣的感覺:愈來愈覺得這個世界冷漠、自私、甚至可怕?社會不公、假新聞、詐騙橫行,讓我們愈來愈難相信他人,也愈來愈懷疑,人性是否早已腐敗?
重建人際信任與善意,才能化解當代社會及個人困局。這不是天真的樂觀主義,而是一場「選擇信任」的人性革命。這本書不是要你盲目樂觀,而是邀請你培養一種新的思維方式:抱持希望的懷疑主義,這是一種批判性思考,讓你既能看見人性與社會的問題,同時尊重與激發我們的優點。
我一直都很羨慕艾米爾.布魯諾(Emile Bruneau)。我們都是心理學教授,都運用腦科學研究人際連結,並希望我們的研究成果能有效幫助人們建立人際關係。我們經常在同一個學術研討會上發表論文,偶爾還會中途一起溜去飯店酒吧享用馬丁尼,因而快速培養出深厚的友誼。
相信很多人也對布魯諾抱持同樣的感受。他是一名擁有剛毅下巴線條的前英式橄欖球員,無論走到哪裡都很引人注目。他幾乎走遍世界各地,曾投身北愛爾蘭和平運動、騎單車穿越南非,還在蒙古與角力冠軍同場競技。
在家裡,他自行組裝古董福特A型車、養蜜蜂,還為孩子打造一座比紐約豪華公寓還精緻的樹屋。他在專業領域的成就同樣令人驚嘆,不僅是賓州大學「和平與衝突神經科學實驗室」(Peace and Conflict Neuroscience Lab)創辦人,還是開發科學工具來消弭種族仇恨的先驅。
善意與同理心
布魯諾是個充滿魅力的人,但最讓我感到欽佩的,是他總能對一切抱持希望。很多人聽我這麼說多半會感到奇怪,畢竟這二十年來,我一直在研究人類的善意與同理心,並向世界各地的人們講述這些美德的重要性。我的研究讓我彷彿成為宣揚人性光明面的非官方代言人,經常受邀各種場合,幫助人們重新燃起對於彼此的信任。
但這些年來,我心中一直藏著一個祕密。私底下的我,其實是個悲觀的憤世嫉俗者,總是容易挖掘人性的黑暗面。這種傾向早在我年幼時就已成形,失序的家庭生活讓我很難信任他人。後來隨著年齡漸長,我在新的人際關係中獲得更穩固的情感支持,並在學術研究中發現一些希望。
例如,我和研究團隊發現:人們大多會對他人有同理心而非自私自利;當我們樂捐時,大腦活躍的區域與品嘗巧克力時非常相似;幫助他人緩解壓力,反而會舒緩自身焦慮。這些研究成果莫不傳達出一個簡單的訊息:每個人都擁有美善的本性,同時我們也受益於這種良善的本性。
人類的善意本性
可惜,知道是一回事,能否實際感受到卻是另一回事。我曾遇過內心痛苦不堪的幸福學專家,以及壓力大到喘不過氣的冥想研究者;有時候,能夠吸引這些科學家全心投入的事物,正是他們生命中最渴望獲得的事物。同樣的,我之所以花這麼多時間,努力建構一張通往人類善意本性的地圖,或許也是迫切希望能在現實生活中找到它。
然而近年來,我似乎愈來愈難在他人身上找到善意。我和布魯諾相識於二○一○年,在接下來的十年裡,從族群撕裂與社會不平等程度、憂鬱症人口比例到海平面上升速度,全都在不斷攀升。所謂的「美國夢」早已不再,我認識一些勤奮且才華洋溢的朋友,為了找份謀生的工作,每天汲汲營營。
為了關注其他科學家,我註冊推特(Twitter)帳號,卻發現自己被大量充滿憤怒、詐騙和個人品牌行銷的訊息所淹沒。過去我和太太舉辦婚禮的葡萄園,已經被加州大火所吞噬,當我們在結婚紀念日特地開車經過那片焦黑的廢墟,我不禁想著:世上還有多少地方將會變成這副模樣?而這一天,又會多快到來?
貪婪與對立世界
在學術研究上,我可以輕鬆列舉關於人類善意的各種科學研究證據,但當這個世界似乎變得愈來愈貪婪與對立,我卻開始萌生懷疑這些證據的念頭。
布魯諾是我傾訴這種矛盾心情的少數對象之一,在一次次交談中,他試圖重新燃起我的希望,告訴我:「我們所做的科學研究,可以幫助人們重新認識人類內心的善意,以及如烏雲蔽日般掩蓋這份善意的恐懼。我們可以引領人們走向社群和正義,實現他們內心真正的價值。」
布魯諾總是滔滔不絕的這麼說,有時甚至讓我懷疑:我們之間是否存在這麼多共同點?他曾親眼目睹全球不同地區的仇恨衝突事件,憑什麼如此樂觀?這種樂觀看起來像是一廂情願的天真幻想,或是涉世未深的無知表現。直到有天,我們聊起他的童年,我才意識到自己根本錯得離譜!
布魯諾的童年
布魯諾剛出生不久,他的母親開始罹患一種精神疾病,會不時聽見充滿惡意的嘲諷話語,但這些始終揮之不去的聲音,旁人卻完全聽不見。她被診斷為重度思覺失調,後半輩子都在與自己的心靈奮戰,因此無法親自養育布魯諾。
即使如此,每當母子倆相聚時,布魯諾的母親總是竭盡全力保護布魯諾,不讓他受到太大的影響。布魯諾回憶起母親,這麼說道:「即使身處絕望深淵,她給予我的依然只有光明。」
聽他訴說這段往事,我才明白,布魯諾一點也不天真無知。他曾親眼見證,當人即使面臨極大的苦楚,依舊能讓內心的愛燦爛綻放。他之所以為人性良善的一面奮鬥,並非因為他不知道人性具有醜惡的一面,而是他選擇懷抱希望,就像他的母親選擇用堅定不移的愛守護著他一樣。
美好事物的覺察
二○一八年,這份希望再次受到考驗。布魯諾發現自己看電腦螢幕時,視野愈變愈暗,接著開始出現劇烈頭痛。他是神經科學家,立即意識到這些警訊非比尋常,並在接受電腦斷層檢查後發現自己罹患腦癌(兩年後,腦癌奪走他的性命,那年他才四十七歲)。
這個消息對布魯諾和他的家人無疑是個沉重的打擊。他年幼的孩子(分別是四歲和六歲)將在父親缺席的情況下長大,妻子史黛芬妮將失去自己深愛的伴侶,他數十年來累積的研究心血將付諸流水,而世界也將失去一名優秀科學家的智慧與洞見。
但布魯諾的內心深處,卻是截然不同的光景。他在寫給我的信中,說疾病讓他「心中充滿對世上各種美好事物的覺察」。他說所有人有一天終須離別,只是多數人並不知道自己還有多少時間。他決定要跟時間賽跑,用生命中最後一段日子,致力去促進人類幸福。
促進和平的力量
在接受腦部腫瘤切除手術後不久,布魯諾在家裡召集一群研究者,並向他們發出一項挑戰:「我們的目標應該要為人們帶來力量,而不是『單純做好科學研究』。」他希望研究者和他一樣,親身踏上被戰亂蹂躪的土地,與飽受痛苦的人們對話,讓科學成為促進和平的力量。正如他所說的:「我們可以穿越黑暗,散播光明。」
布魯諾在二○二○年九月三十日離開人世。我和許多朋友一同哀悼這位總是鼓舞人心的父親、科學家與朋友,同時懷想他所擁抱的世界觀。布魯諾始終相信,希望就像一道光芒,能夠照亮我們前方的道路。然而,當時隨著新冠疫情的快速蔓延,世界似乎正步入黑暗,就像落日餘暉的時刻,讓我們愈來愈難看清眼前的一切。
那一年,在我的「陽光外表」與「幽暗內心」之間的那條裂縫,彷彿已經擴大成一道峽谷。許多學校、醫院、企業邀請我演講,期待我的研究成果能幫助他們重新找到希望,可是我的希望卻早已消失。在視訊會議上,我坐在自家客廳,向世界各地的人們頌揚人性的良善,然而只要一登出會議,我又會開始不斷刷著與疫情相關的負面消息。
憤世嫉俗心態
但我的工作是對人類心靈保持好奇,所以一段時間後,我開始審視自己的憤世嫉俗心態。這種世界觀非常誘人,既黑暗又簡單。然而事實上,它過於簡單到幾乎無法解釋任何事情。
憤世嫉俗讓我對人性抱有最壞的預期,但我憑什麼這樣覺得?憤世嫉俗告訴我未來會很糟糕,但結果又有誰能知道?憤世嫉俗的心態又會對我們帶來怎樣的影響?我很快就意識到,憤世嫉俗會侵蝕將我們聯繫在一起的心理連結。
信任的本質是相信別人會做出正確的事,基於這種信念,我們願意向他人敞開心扉、展現自己的脆弱,這正是我們之所以能對未來懷有希望的關鍵所在。如果任由信任被侵蝕,憤世嫉俗心態不僅會剝奪我們當下的連結,還可能會摧毀我們共同想像的未來。
科學探索旅程
我經常會想,布魯諾是如何在得知生命即將終結之際,仍然保持如此驚人的正向態度?當我們面臨人生中最黑暗的時刻,是否也能夠像他一樣懷抱勇氣與希望?這些疑惑引領我踏上一段科學探索旅程,這段旅程最終不僅改變我的心態,也徹底改變我的人生。
回顧數十年來的研究後,我發現憤世嫉俗不僅有害,而且往往過於幼稚。相較而言,善意及信任則比多數人所認知得更為明智,而且它們是可以透過內在思考及外在行動培養出來的一種技能。我多希望自己能夠早一點知道這些做法,更感激現在的我能夠擁有它們,並相信值得將它們分享給大家。
這本書想講述的是,為什麼有這麼多人會像過去的我那樣看待世界,以及為何每個人都可以學會像布魯諾那樣思考。(宇欽/輯)
《善意與信任:世界上最強大的力量》
作者:賈米爾.薩奇
出版社:天下文化
其他書訊:
《一本就懂日本戰國》
作者:洪維揚
出版社:好讀
掌握日本戰國,就從這本開始!戰火連天的百年亂世,一本帶你看懂日本戰國!從足利將軍權威崩解、「亂世的怪物」細川政元,到織田信長橫掃六道、豐臣秀吉統一天下、德川家康終結戰國……日本戰國百年風雲,一本就懂!
想搞懂日本戰國的來龍去脈,卻被複雜人物與事件搞得頭昏眼花?本書以清晰條理與關鍵事件為主軸,從應仁之亂後的群雄割據,到德川家康建立江戶幕府,完整帶你看透戰國百年!
《爆紅、成癮、愛馬仕》
作者:陳安妮, 彭諾曼
出版社:商周出版
為什麼十個學生有十一個想經營自媒體?倫敦的行銷學教授潛入社群平台,展開一場臥底實驗。沒想到,她竟然有點上癮!這本書是她經營自媒體五年的經過:看似華麗的實驗,實則充滿對現代生活的洞察。
她看懂了流量背後要付出的代價,也看懂社群媒體如何改變了我們的價值觀與自我認同。在現實與人設之間遊走,她試著不違心地參與,不失真地觀察,不忘保持幽默感。這是一段有時優雅,有時狼狽,教授拎著愛馬仕開著保時捷做田野調查的真實故事。寫給在社群媒體滑過、笑過、焦慮過的每一個人。
《島都之河:匯流與共生,淡水河與臺北的百年互動》
作者:顧雅文, 李宗信, 簡佑丞
出版社:春山出版
淡水河,匯聚基隆河、新店溪、大漢溪三大支流,並與海潮交會於臺北盆地。本書提出新穎的觀點,說明相較於臺灣其他河川,「擺盪」並不是它的關鍵字,「匯流」才是。這條豐沛而穩定的大河造就了臺北,從農業聚落成為首善之都。然而,河流的利與害是一體兩面,讓自然氾淹成為洪水災害的,正是人們對淡水河日益加深的依賴。
作為臺灣唯一一條緊臨都會的「城市之河」,淡水河宛如東亞最前沿治水觀念與技術的試驗場,也擁有最活躍的民間動能。從日治初期到一九八〇年代,技術專家與民間人士不斷為這條大河構思它該走的路,築堤、浚渫、建壩、改道或疏洪,每一個方案都是歷史上多股知識交會累積的成果。何為「最佳」方案,從來不是純粹的技術問題,而是被那個時代的臺北地位深刻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