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清潔空氣與加速暖化—雙刃劍的全球困境

醒報編輯部 2025/09/11 15:16 點閱 144 次

本月7日是「世界清潔空氣日」,由聯合國大會於2019年設立,旨在提高人們對空氣汙染問題的認識,促進國際合作,並強調每個人都有呼吸清潔空氣的權利。根據聯合國報告,自設立了清潔空氣日以來,全球空品監測站數量增長了320%,城市空氣達標率提升至 41%,確有實質的進步。

但對照世界衛生組織 2021年的標準,低收入國家的PM2.5濃度仍超標7.8倍,需持續努力。今年世界清潔空氣日的主題為「爭取空氣Racing for Air」,就是突顯實現快速、積極變革所需的迫切性和集體行動的重要性。

氣溶膠影響全球氣候

當各國推動嚴格的清潔空氣法規以期減少空氣汙染,包括減少氣溶膠(如二氧化硫)的排放時,一個科學上早已知曉,但卻鮮少討論的副作用正在浮現:也就是氣溶膠的冷卻效應因減排而消退,全球暖化也在加速揚升。

氣溶膠(aerosols)是懸浮在大氣中的微小顆粒,包括自然(火山爆發、海鹽、沙塵)與人為(燃煤、工業排放、交通)的來源。大多數氣溶膠(如硫酸鹽、硝酸鹽)會反射太陽短波輻射回太空,減少地表吸收的能量;此外,作為雲凝結核的氣溶膠濃度增加,會促使雲滴數量增多、粒徑變小,增強雲層的反射率,提升地表的冷卻效應。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委員會第六次評估報告就指出,人為氣溶膠的冷卻效應約抵消了0.5℃的全球暖化,相當於工業革命以來累積溫室氣體效應的30%;也就是說,若沒有氣溶膠的冷卻效應,地表今天升溫的幅度應該接近2°C,而不是目前的1.5°C。

一個矛盾的現實

因此,世界正面臨一個典型的「雙刃劍」困境。一方面,每年有數百萬人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減少氣溶膠當然可以大幅改善空氣品質,降低呼吸道疾病、酸雨與生態破壞,因此減少排放對公共健康有重大的正面效益。
另一方面,我們在清除大氣汙染物的同時,也移除了地球的「天然遮陽傘」。氣溶膠濃度的下降,使得原本有反射太陽輻射、增加雲反照率的冷卻作用被削弱,有如掀開了保護遮罩,溫室效應恢復原本的暖化強度,全球升溫速度開始顯著加快,這種現象在氣候科學中被稱為「氣候償債」(climate penalty);它也揭示了環境治理中的複雜性,正如兩面刃一樣,有利有弊。

兼顧健康與氣候

隨全球減排政策的推進,氣溶膠濃度將持續下降,進一步加速未來的暖化速率,凸顯氣候系統中短生命週期汙染物的關鍵槓桿作用,我們要認真的面對。
清潔空氣與穩定氣候所產生衝突與對立,警示未來淨零轉型需統籌短期汙染物與長期溫室氣體的協同治理。當前的重大挑戰是,不能只是清潔空氣而不減碳,需要同步強化溫室氣體減排(如停用化石能源、碳捕集、再生能源),以抵消氣溶膠減少導致的暖化衝擊;唯有整合空氣品質改善與深度脫碳策略,方能兼顧人類健康與氣候穩定的雙重目標。
當然即使我們立即採取最佳策略,短期升溫加速仍會發生,衝擊已難難免。除了強化氣候韌性與適應能力,還要做好民眾的科學溝通與社會心理準備,宣導清潔空氣是對人類與生態的責任,不應因短期氣候副作用而退縮,這是「短痛換長益」的過渡現象。
在清潔空氣與氣候穩定的天平上,我們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選擇,而是創造兩者兼容的「雙贏」智慧行動。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