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善款要快發放 才真正暖民心

醒報編輯部 2025/10/01 15:18 點閱 1649 次

在災難面前,人們往往展現出令人動容的善意與團結。花蓮的洪災剛過,短短數日之內,社會各界便踴躍捐款,賑災基金會專案迅速突破五億元門檻,堪稱史上最快。這份民間力量的凝聚力,既可敬也令人欣慰。但更關鍵的,是那筆錢是否能「快、準、實」地送到災民手中。

捐者失望,災民翹首

一筆錢的價值,不在它靜靜躺在帳上生利息,而在它能不能即時解決一個家庭的燃眉之急。每拖延一天,就可能多一個孩子吃不上熱飯,多一位長者無法安然休息。資源的調度若只顧制度與流程,忽略人情與時效,最終只會讓捐者失望,讓受災者苦等。

花蓮縣政府這次承諾將7100萬元全數發放,每戶災民最快可於週五領取五萬元,包含急難救助與捐款資源,展現出少見的行政效率與果斷。這種「救急也救窮」的精神,才是捐款背後的真正意義,不只是重建家園的起步金,更是社會信任與情感的接續。

花蓮縣政府救窮也救急

利在一時者急,功在千秋者緩,如今正是該急則急的時候。災後的每一分每一秒都關乎重生的可能,政策與制度設計應該以「受災者的立場」為中心思考,不只是依法行政,更要設法施政。若僅僅將善款當成一種行政資源分配的籌碼,而非一種攸關民命的急需,便會錯失最寶貴的援手時機。

這次募款經驗值得記取的,不只是在短時間內募得巨額善款,更是那股來自全台民眾的信任與期盼。正因為社會信任這個系統,才會願意透過基金會、政府、各平台把錢交出去。而這種信任,如果延遲發放或事後重重審核,就會讓民眾失去感動,那麼下次再有災難,還會有人願意捐嗎?

緩發不濟急需

不能不提的是,這筆善款除了「快快撥出」,更應該有「可見的效果」。也就是說,每一筆款項的去向、每一個家庭獲得的幫助,政府與基金會都應對社會有交代。不是為了自證清白,而是維繫那條民間與政府之間的信任紐帶。

過去我們見過太多善款沉睡帳戶,或是因審核流程冗長導致發放緩慢的案例,這樣的經驗絕不可再度重演。捐款者希望看到的,是一張張安心的笑容、一戶戶點亮的燈火,而不是會計報表上的數字增長或新聞裡的計畫構想。唯有「及時雨」式的實質幫助,才真正回應了那份來自全台灣人民的善心。

治理能力的測試

從另一個角度看,這不只是一次賑災行動,更是一場治理能力的測試。能否在極短時間內完成災情盤點、名單建立、資源分配與款項發放,不僅關乎眼前的花蓮居民,也關乎社會對公共機構的長期觀感。政府與基金會應該抓住這次契機,建立一套能因應大型災難快速反應的標準作業流程。那麼未來無論面對任何規模的災害,都能迅速啟動、即時支援。

有些人主張「善款不宜急發,要謹慎規劃」,但這種說法過於僵化,往往會變成一種拖延的藉口。如果在帳面上的那筆錢,無法即刻轉化為受災戶的米、油、電器與臨時棲身之所,那它的意義又是什麼?是否真的有必要等到所有行政報告備齊、所有損失估算完成,才肯撥發?那豈不與募款時的緊急氣氛與初衷背道而馳?

莫辜負捐者的善意

此時社會呼喚的不是一份完美無瑕的行政計劃,而是一份及時有效的行動方案。當飢寒交迫時,最需要的不是承諾,而是一碗熱湯。災民要的,是今天就能用上的援助,不是明年才分期入帳的補助。

這筆善款,或許無法重建所有毀損的家園,但它可以讓重建的腳步不再孤單。它或許無法彌補災後的創傷,但它能給予一絲可以重新出發的勇氣。只要每一筆都發得快、用得對、看得見,那麼這場災後重生的工程,就不只是硬體的修補,更是整個社會韌性的一次升級。

願所有善款都能迅速成為行動,不留於帳面,不囿於程序,真正落在最需要的地方,讓傷痕中的花蓮早日重新綻放笑容。這樣的救災,才真正稱得上「及時雨」。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