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言:
我是一所國小的教師兼行政人員。曾經,我承辦過一起家長投訴的案件。 從最初的驚慌失措,到心中的懷疑,再到外力強力介入的壓力,我一步步走過那段艱難的過程。一次又一次的會議,原本是為了追求真相,卻逐漸淪為噤聲與表演的舞台;在那裡,發言不再是單純的權利,而是一種勇氣的展現,也是一種風險的承擔。
最終,我們失去了一位真正有愛心的好老師。雖然透過申訴程序還給他清白,但他的人格權與工作權,卻早已無法挽回。 那種感覺,只有幾個字能形容:已經回不去了。
坦白說,我與這位老師並不算熟識。日常往來,不過是遞送導護資料夾時的幾句寒暄。他總是客客氣氣,帶著溫和的笑容。
偶而想起他時,我才輕輕地記起:每當學校需要老師,他總是義不容辭,仗義相助。他給我們的,從來不只是補上一個空缺,而是一個新的亮點,一種安定人心的力量。
如同父親般的守護
他帶的班級,紀律總是最穩定,讓身為生教組長的我生出一份難得的信任與依靠。走過他班級門口的走廊,心裡總會升起一份敬意,腳步也因此變得輕盈而愉悅。
直到最近,我才聽說:每年暑假,他總會親手拆下教室的吊扇與冷氣濾網,仔細清洗、晾乾,再小心翼翼地裝回去。這原本是職工的例行工作,但他選擇自己動手,不是責任,而是一份細膩深切的愛,如同父親般的守護。
然而,有一天,我們卻集體疏忽了。
一紙投訴,並不等於有罪;但在調查尚未開始前,他已被悄悄貼上「可能有問題」的標籤。
被懷疑、調職
家長群組裡的訊息,誇大甚至扭曲,讓真相未明之前,就已先被定型。
更令人痛心的是,我們都忘了「無罪推定」的原則。為了保護學生,他被迫暫時調離職務。但在執行的過程,沒有人對他說過一句歉意。
當一個人被孤立、被懷疑,甚至被剝奪了信任的空間時,誰還會記得,他同樣擁有一份最基本、也是最珍貴的人格尊嚴?
我們不該因為投訴者開的是什麼車、名片上印著什麼頭銜,或曾與誰合照,就對權勢俯首稱臣。
師道尊嚴的喪失
我們應該記得:當一位老師的人格被動搖時,他是如此脆弱,如同襁褓中的嬰孩,需要群體共同守護。
也許,我們已無法挽回過去的遺憾。但願這份教訓能長久存留,提醒我們:尊嚴並不是在順境中才顯得珍貴,而是在懷疑與孤立中,仍被承認、仍被守護時,才真正彰顯它的價值。
而一所學校真正的力量,不在於硬體多麼華麗,也不在於比賽成績多麼亮眼,而在於:當最艱難的時刻來臨,它是否仍願意守護每一位老師最基本的人格與尊嚴。唯有如此,學校才不只是工作的場所,而是彼此安身立命的家園。
後記:
這個案子雖然結束了,但我的心仍難以平靜。
如果我們依舊無視制度上的缺陷,讓老師在恐懼的氛圍中失去教育應有的自由與勇氣,讓年輕人對教師職涯裹足不前、不願進入校園,那麼受害的絕不只是某一位老師,而是整個教育體系的崩壞與沈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