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是否正在為眼前最可能失去的事物擔憂?是否害怕變動與意外,因而漸漸失去掌控未來生活的信心?甚至在聽聞到關於未來的種種預言時,心中升起一股莫名的恐懼?今日的世界被戰爭、天災、氣候變遷、通貨膨脹、政經局勢變動主宰大環境氛圍,未來在我們的心中從未像此刻這般模糊、動盪、令人不安。
從未來的定義、啟動說明、安全警告到故障排除,本書就像一份為人類量身打造的操作手冊,協助我們跳脫逃避心態與災難性思考,並且相信自己擁有無限可能。每一個當下都是改變未來的契機。未來從來不是命運的安排,而是我們共同創造的結果。
對我們大多數的人來說,未來就像是棒棒糖或電視節目這類的被動接受型消費商品。政治人物、科技公司、科幻電影甚至是算命師負責生產現成的未來商品,我們之所以會買單是因為他們至少能讓我們了解明天會發生的事。
於是,未來被當成是一種深不可測、遙不可及又虛幻的東西,它會自行發生──就像一顆小行星衝向地球。但是,這種觀點並不正確。
因為未來不是遙遠的時光,而是我們人類持續在創造的東西,從個人到國家,再到企業連同足球社團都是未來的創造者。在每個人眼中,未來就是一幅3D圖像,有畫面、聲音,甚至還有氣味。
思考未來的方式
雖然「未來」一字的德文只限用單數,實際上它不只一種意思,它還代表了可能性、機率、可信或是毫無可能,這些統統都是未來的樣貌。所以,未來是我們能想像的一切。
這種在精神上的時空旅行能力在動物界中無人能比,只有人類才擁有,就像是超能力一樣,或者更進一步來說,它是人類最重要的特點之一。因為,人之所以為人在於我們能思考選擇、做出決定、擁有夢想、設定目標、擔心憂慮──每一個都是思考未來的方式。
不過,多半的人並沒有完全運用這種能力,儘管我們醒著的時候,有一半的時間都在思考未來,但大部分都浪費在無關緊要的事件上。
未來彼此相連
我們所想的未來有百分之八十都與日常生活的計畫有關:吃什麼、什麼時候上班,孩子什麼時候考試;接著有百分之十四是關於未來一年的計畫:度假、工作專案和預約看診;僅有百分之六是關於未來十年到十五年的計畫,像是結婚、蓋房子或職涯目標。
在精神上,我們也幾乎未曾認真看待遙遠的未來,即使想到了也會馬上因為害怕而退縮,彷彿未來與自己無關,不是我們個人的責任,交給別人就好。儘管本質上群體的未來和個人的未來有大小之分,但是在某種程度上,這種常見的事不關己的想法是一種誤解。
大家普遍認為,群體的未來應該交由政府和大企業來負責,透過策略性的前瞻報告和大數據模型來管理,個人的未來則可以透過寫日記或是年度行事曆來規畫。事實上,所有人的未來彼此相連,就像樂高積木一樣密不可分。
全新未來的樣貌
日常的規畫建構出個人的未來,個人的未來成為這個時代的一環,然後形塑出地球的未來藍圖。這些未來不僅相互串連,而且以近乎相同的方式出現在每個人的腦海裡:過去的片段、當前的資訊和想像力交織成為全新未來的樣貌。
因此,每個人都有能力實現四種未來──無論大小,只不過多數人都忽略了其中的兩種,甚至是三種,於是,他們消費他人給予的未來,而不是用本能創造未來。
不只是我們個人忽視未來,整個社會幾個世紀以來都是如此。學校沒有教我們如何面對未來,知名哲學家也鮮少提及這個議題,科學界更是近年才投入這方面的研究。或許,這正是思考未來能力岌岌可危的原因。
所以,為什麼我們需要一本關於未來的使用說明書,這就是原因。
不看重未來能力
每個人與生俱來就有穿越到多重甚至遙遠未來的超能力,不過首先必須學習如何眺望未來,並開拓出多樣且有用的未來。這些未來的超能力不會自動出現,因為我們的生活根植於當下的現況,我們也投注最多的時間在這些小小的個人未來上,畢竟這最有利於眼前的生活。
所以,眺望未來──無論是看見個人的、社會的未來,甚至是世界的未來──並不普遍,不只是因為費力,而且需要某些工具和技能,更需要一個提倡並教導兩者的社會環境。
不過到目前為止,絕大多數的西方社會仍著眼於歷史而不看重未來,光是這一點就加劇了培養未來能力的困難度。學校的必修科目沒有預測未來這一科,歷史、拉丁文的授課時數也多於太空探索。
未來思考的缺乏
大學裡的情況也差不多,基本上,課堂上教授的技能多於思考,思維的方式是封閉的(用邏輯推演出一個標準答案)而並非開放的(發揮想像力搜尋更多可能);藝術、文學、哲學或自修課(通常不由老師教授而是由學生自行練習)這一類的科目能培養未來的創造力,看似重要卻總是被當成次要科目,因為它們在就業市場上毫無用處。
不過,偏好過去的傾向也不僅限在上述領域。在心理學中,主流的方法仍然是在病人的過去尋找原因,而不是尋找未來的解決方法。絕大多數的宗教信仰也是宣揚重返失落的天堂,而不是前往美好的未來。
當然還有,二十一世紀沉溺於眼前事物──推文、季度報告、選舉週期──鼓勵短期主義,傾向於把當下的問題推給未來。總體來說,我們的社會不以未來為導向,因此個人也無法具備前瞻性的眼光。不過,這也不是我們忽視未來的唯一原因。
危機中的未來
許多人鮮少深入思考遙遠未來的最後一個原因是,如今的未來並沒有特別吸引人。尤其是西方社會面臨了這個問題,原因在於:首先,未來的想像充斥著多種負面的版本;其次,以往那種值得嚮往的未來已不再吸引人,或其實已過時。
這之所以會是個問題,因為在理想情況下,悲觀和樂觀的未來之間應該要能達成平衡,如果其中一個占了壓倒性的優勢,而另一個顯然不存在,整體對未來的感受就會是絕望的。
悲觀的未來我們已有耳聞:氣候變遷、人工智慧和機器人可能帶來的影響、急遽變化的社會規範和價值觀、核戰威脅、社會萎縮、物種滅絕、流行疾病等不勝枚舉。這些未來的景象不僅讓人感到絕望,同時也攸關生存,這意味著它們將為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帶來無法逆轉的改變,危及到我們的生存,並波及大量的人口。
卡珊德拉情結
這些悲觀未來的共同點是,它們常常被認為我們無能為力改變,並受到其他不可控制的力量左右。一旦我們認為自己沒有絲毫影響未來的能力,我們就失去了塑造未來的可能性,只能被動承受命運──因此,就像古時候看待未來的方式,只有至高無上的神靈才能主導未來。
當我們悲觀地看待未來時只想視而不見,這就是所謂的「卡珊德拉情結」,卡珊德拉能預知未來,但因為她給特洛伊人帶來壞消息,最終被人忽視和拒絕。
這種現象在今天也很普遍:只要我們聽到太多不好的預測,就會陷入一種動彈不得的狀態;我們沒有採取行動,也不做決定,更不去想像自己能影響未來,乾脆兩手一攤什麼都不做,基本上等於放棄了未來。
進步的哲學思想
雖然這麼說已經很糟糕,但現實遠不止如此。悲觀的未來可以與樂觀的未來相互平衡,事實上,未來通常就是兩者的混合體,但以往值得追尋的未來,現在卻是一片空洞。
從前,多數的西歐人認為美好的未來包括繁榮與自由,他們也希望將這樣的理想未來輸出到世界其他地方。這種理想未來的核心價值是一種進步的哲學思想,本質上相信每一代都會過得更好。
我們多數人也將個人的未來深深繫於這個理念之上,並努力追求更好的經濟條件。關於未來滿意度的調查中,基本上都會問到這個問題:「你認為你的孩子在經濟上會比你過得更好嗎?」長久以來,答案通常都是肯定的。
社會主義式未來
另一種未來的樣貌是社會主義式的,它承諾更美好的前景,但其中的可塑性卻較低。很明顯的,這樣的未來揭示著世界上所有國家終將由工人來領導。過去的冷戰不只關乎勢力的抗衡,同時也和未來的走向有關:西方陣營主張人們可以在資本主義和自由中碰運氣,東方陣營則承諾明確的未來走向。
隨著蘇聯解體,這份未來的承諾跟著消逝,彷彿西方陣營獲勝了。如同日裔美國社會學家法蘭西斯.福山所描述的「歷史之終結」,民主和資本主義的結合是進步思想的終極目標。在接下來的幾年,民主觀念在全世界的政體中遍地開花,許多國家的經濟制度都奠定在資本主義之上。
然而這樣的未來正陷入危機。自從民主制度在全球擴張,直到二〇〇〇年初期達到高峰之後,這種模式不再到處流傳,如今只存在於全球大約一半的國家。不僅如此,民主體制國家的人民也顯現極度的不滿。此外,民主制度被控訴無法因應未來趨勢,因為它受到選舉週期的限制,導致它無法思考超過五年以上的問題。
兩種制度的競爭
另一個受到批評的是資本主義的成長承諾,它代表我們過去對未來的核心概念。在全球的調查中,百分之五十二的人同意「資本主義弊大於利」的說法,其中一個原因是資本主義被視為氣候變遷的元凶之一,而且它未能兌現全民繁榮的承諾。
這種對民主或是資本主義的不滿似乎有點不公平,畢竟兩種制度卻確實取得許多成就,讓我們比前人過得更好。但問題不在於過去,而是未來,這兩個制度能給出什麼樣值得讓人期待的未來呢?(宇欽/輯)
《未來使用說明書》
作者:佛羅倫絲.高布
出版社:商周出版
其他書訊:
《歐盟視角: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國際危機的內幕故事》
作者:凱瑟琳.艾希頓
出版社:廣場出版
現代外交,有許多重要活動仍然發生在緊閉的門後,遠離鏡頭和好奇的眼睛私下協商。那麼,在今天的世界中,這個重要角色究竟是什麼樣子,要扮演好這個角色,又需要什麼呢?
從二〇〇九年到二〇一四年,凱瑟琳.艾許頓擔任歐盟首位外交與安全高級代表,成為歐洲外交政策的最高領導者,負責協調歐盟對國際危機的回應。作為一名「誠實的仲介者」,她在對立的政治家之間遊走,為合作和穩定勾勒出一條道路。現在,艾許頓帶我們走進幕後,向我們展示了哪些方法有效,哪些無效,以及身處「發生這一切的房間」是什麼感覺。
《日本東北,就從仙台出發!》
作者:邱文心
出版社:太雅出版社
日本東北四季分明,擁有活力十足的文化、美食與祭典,以及富饒美麗的大自然,深入介紹四大地區,仙台、宮城、山形、福島,5大地標、絕景9選、散策景點、周遊推薦,充分展現日本原有風景的魅力!
旅居日本的專業旅人、IG與FB「住在仙台」版主,曾任「東北女子」社群網站負責人,深知自助旅遊者的需要,仔細彙整火車、巴士、船舶、計程車、自行車等大眾交通工具,帶你認識仙台的生活況味,發掘宮城、山形、福島位於南東北三縣魅力!
《潮菜味趣:一位潮汕名廚的食膳隨筆》
作者:鍾成泉
出版社:三聯
本書是潮菜大師、潮菜高端料理領軍人物、業內尊稱為“老鍾叔”的鍾成泉先生的美食隨筆集,包含60篇五味俱全的美食軼事、40道獨家珍藏的菜譜。本書書寫了老鍾叔半個多世紀以來對潮菜烹製功夫的探索與其中妙趣。
本書妙趣橫生的故事娓娓道來,讀者頃刻間就能感受到那些觸動味蕾的潮汕味道和熱氣騰騰的生活世相。文字獨具個人風格,輕鬆愜意話家常,幽默而又接地氣,字裏行間盡顯老鍾叔對食材的尊重與烹飪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