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灣醒報記者莊宇欽綜合報導】日本研究指出,在思考未來事件時,樂觀民眾的大腦運作模式幾乎相同,而悲觀者的大腦則表現出更強的個體性。專家認為,對未來抱有相似態度的樂觀者,其擁有共同想像,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觀點。
樂觀者思考相似
《Neuroscience》報導,神戶大學研究團隊針對擁有悲觀與樂觀等不同情緒表現的87名測試者,要求他們對於各種未來事件發揮想像力。過程中,研究人員利用功能性磁振造影 (fMRI) 的技術記錄大腦活動,以呈現測試者的未來思考模式,以及如何藉由神經活動將未來事件具體化。
結果發現,在思考未來事件時,樂觀者的大腦運作模式幾乎相同,而悲觀者的大腦則表現出更強的個體性。研究團隊認為,樂觀者往往對自己的社會關係更滿意,社交網絡也更廣,這些來自於他們對於未來擁有相似的共同願景。
神戶大學心理學家柳澤邦明表示,對未來抱有相似態度的樂觀者,其擁有共同想像而更容易理解彼此的觀點。
共同理解的未來
《Science X》報導,針對思考未來事件的好壞,樂觀者擁有更顯著的神經模式差異。對此,樂觀者通常會以一種更抽象、心理上更疏遠的方式來處理負面事件,從而減輕此類情景帶來的情緒影響。
樂觀主義者的大腦或許在本質上對未來擁有共同理解,然而,這項共同機制是否與生俱來仍有待更多研究證實。基於這項研究,柳澤邦明的最終目標是要更深入理解導致孤獨的原因,以及人們如何建立更好的溝通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