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為台大政治系教授)
31 歲福音派青年領袖查理柯克(Charlie Kirk)被槍殺去世,留下夫人和兩名年幼的孩子,美國政界同表哀悼,眾多福音派團體公開聲明,感謝柯克喚醒美國青年,重振基督教核心價值。
委身公共說服
當然,柯克不是純粹的宗教人士,而是基督教右派和擁護「美國再次偉大」(MAGA)的意見領袖,美國國內自然有很多人不認同柯克的觀點,但不認同者也肯定柯克走進校園和不同意見者對話的勇氣。
正如他的名言「to persuade not to provoke」。而且,為此他從十九歲開始,委身於改變社會的公共說服,還能得到相當的財務支持,一路走來超過十年,正說明他的魅力和毅力。
半世紀前,美國也曾有一位像柯克一樣的人,著名的保守派政論家巴克萊(William Buckley)。巴克萊擅於和人辯論,自耶魯畢業後出書批評耶魯大學教授們提倡大政府和集體主義以及對宗教的敵視,這本「耶魯的上帝與人」(God, Man at Yale)讓他一夕成名。1965他創辦國家評論(National Review)雜誌,又主持電視節目「火線對話」(Firing Line),從1966年到1999年,成為保守派的代表人物。
從巴克萊到柯克
從巴克萊到柯克,兩次共和黨復興時都有能言善辯的理念倡議者,絕非偶然。1980年雷根當選,陸續開啟小政府革命、成功贏得冷戰,開啟共和黨12年執政,背後是像巴克萊這樣的理念倡議者,用一篇篇文章一次次節目鼓吹新的保守派價值。同樣的,2024年川普回朝,對各種進步價值開戰,背後也是有如柯克這樣能言善辯的理念倡議者,用一場一場的辯論,讓社會接受基督教右派(Christian Right)的核心價值。
回顧2010年歐巴馬旋風擊垮馬侃和一票共和黨建制菁英時,共和黨內出現「共和黨是空有其名(RINO, Republican in Name Only)」的檢討聲音,隨後有茶黨的出現,要求力行雷根時代的小政府和減稅(柯克最早投入政治就是支持茶黨),2020年後成為對於墮胎、性別平權等一整套進步價值的反撲,也就「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核心論述。
「革命」共和黨
因為新一代的保守運動通過川普塑造新的共和黨正統,累積強大的改革動能。所以本來保守的共和黨能吸引大批年輕人,甚至很多少數族裔的選民都從藍轉紅,他們支持的不是那個傳統菁英家族傳承的共和黨,而是帶著改造社會議程而且堅定推動的「革命」共和黨。
很多國民黨支持者常說國民黨沒有理念,這當然反映國民黨常常沒告訴選民,國民黨執政會帶來什麼改變,而更嚴重的問題是沒弄清楚理念和政黨的關係。
舊政黨看到新使命
從1980年代到2020年代,共和黨兩次復興靠的是自我轉型,把共和黨轉變為新一代保守運動的忠實實踐者,從而在新一代保守運動的社會資產上形成社會多數。
換句話說,不是政黨要有理念,而把理念工具化。反過來,是理念要有政黨,然後把政黨工具化。人民願意支持原本拋棄的政黨,不會只因為現任者太爛,而有賴於思想上的轉變,在舊政黨看到新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