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大框架看世界》

醒報編輯 2025/07/17 15:45 點閱 173 次

國際強人愈來愈多?是誰在影響他們的決策?為什麼川普會對關稅戰爭特別癡迷?賞罰分明是國際秩序的必然道理?國際間,為何政治上是堅實同盟,經濟上卻可以大打貿易戰?軍事與經濟可以分開看?科技發展又將如何改變全球格局?戰爭與和平,大國之間到底存在著什麼樣的博弈邏輯?

國際關係像一盤棋局,棋局裡又有「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兩個棋盤。一個棋盤上的合作,與另一個棋盤上的對抗,彼此並無違和。透過本書,你將能:建立國際觀的思維邏輯、解析各國戰略與外交工具、預判全球投資與財富機會、提升決策與談判能力……在多變局勢裡,培養出清晰觀點與即戰力!

二○二五年川普二度入主白宮,在國際上再次掀起驚濤駭浪,從美國國內體制到國際政經情勢,所有我們習慣的秩序,都因川普再次上台而經歷破壞與重建的劇烈變化。

猶記二○一七年川普第一次上台,不合群的行為遭到國際訕笑,西方媒體說川普上台後的橫衝直撞,正應驗了那句成語「像牛進了瓷器店」(like a bull in a china shop),但是媒體也提醒川普,打破了是要賠的。

川普再次當選總統

如果川普只當選一任,以後歷史說到這段也許會說「川普之亂」,但是川普居然再次當選了。這就不是川普之亂,而是「川普現象」。該怎麼解讀美國社會到底發生了什麼變化,才會再次選出不按牌理出牌的川普?細究之下會發現,不是川普在大選中攪動了民粹的興起,而是民粹興起的浪潮,把川普送進了白宮。川普只是很準確地抓到這個趨勢,御風而行。

川普上台後,立刻掀起貿易戰的序幕,宣布要對加拿大與墨西哥加徵二五%的關稅,對中國加徵一○%的關稅。而且這還只是第一波,後續連歐盟都是被制裁的對象。於是我們發現,川普的貿易戰是砲火四射,而且不分敵我。

這些發展讓我們看得眼花撩亂,也讓我們感到焦慮,希望能從中理出一個觀察的頭緒。因為貿易戰一打,台灣根本不可能倖免。我們迫切需要一個解析國際政經情勢的框架,而且是人人都可以快速上手的思考框架,幫我們了解世界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國際政治與經濟

當川普對盟國都展開貿易戰的時候,我們也會想到:他在國際政治上也是這樣嗎?在對付俄國和中國的時候,美國不是聯合歐洲與亞洲的盟國,或價值觀相近的國家,一起遏制俄、中兩國的擴張嗎?這些情誼難到不能阻止貿易戰的爆發嗎?加拿大跟美國不都是五眼聯盟成員嗎?美、加在分享情報的同時,還在進行貿易戰?

於是我們發現,國際政治與國際經濟,是兩個不同的棋盤,有著不同的規則與敵我關係。可能會交互影響,也可能是兩條平行線,一個棋盤上的合作,與另一個棋盤上的對抗,彼此並無違和。

美中對抗的性質

美中關係也是我們關切的焦點,因為兩岸關係一直是鑲嵌在美中關係裡面。我們跟中國有多少迴旋空間,我們在國際上又有多少外交空間,都跟美中關係的發展息息相關。可是美國對中國的敵意,卻沒有因為政黨輪替而改變。

美中對抗的性質是什麼,連中國都要花一點時間解讀。二○一八年美國對中國發起貿易戰,當時北京派了國務院副總理劉鶴前往美國談判。劉鶴當時準備了一些開放美國商品進口的清單,以為這可以滿足川普。

誰知完全想錯,美中的對抗是全面性的、結構性的,而且涉及政治、軍事、經濟、科技等每一個層面。所以川普第一任任滿,民主黨拜登上台,美中對抗並未因為白宮換主人而有改變。

新型大國關係

習近平初上任時,向美國總統歐巴馬提出「新型大國關係」的概念,表示太平洋夠大,容得下兩個強權。結果習近平做到第三任了,新型大國關係還是沒有辦法建立。

美國一直視中國為威脅,這由中國開發出DeepSeek之後,美國駭客立即對它發動攻擊就可看出。這種輸不起或沒有風度的表現,折射出美中關係的現實。在美中對抗下,原先我們以為是平的世界,現在發現它不是平的了,資金與科技的流動,處處都有限制。世界又慢慢被分隔成好幾塊,有中國標準的、美國標準的,讓我們必須花更多時間去適應,也讓對國際關係的解讀變得非常迫切。

不寫貼太近的書

我們急需一套解析國際關係的工具(不是工具書),讓我們可以看清國際情勢發展的脈絡。這也是我寫這本書的目的。寫關於國際關係的書有兩個困境,一是不能和現實貼太近。貼太近的書,大概只有一年的壽命,因為國際情勢變化太快,也太難預測了。

以敘利亞情勢為例,誰算得到阿塞德父子在敘利亞花五十年建立的家業,短短十二天就被反抗軍推翻?他們能禁得起十幾年內戰,為什麼會一下子兵敗如山倒?可能連他們自己都沒想到。

我也不會在書裡面放很多圖表,因為一旦放了圖表或統計數字,就要年年更新。讀者若真對數字有興趣,網路上隨手就可以查到。

不寫隔太遠的書

二是不能和現實隔得太遠,太遠,就變成國際政治理論的介紹了。如果讀者不是國際關係這一行,讀起來又會太艱澀,從而對國際情勢望而卻步,這又背離我寫這本書的初衷。所以我一直努力在雅和俗中間尋求一個平衡點。

二○○八年我寫《國際觀的第一本書》時,就花了四年時間拿捏深淺之間的分寸。當時那本書的反應還不錯,雖然現在已經絕版,但書中提醒大家注意的現象,有些直到現在還可以得到應證。

比如當時我說民族主義的興起,可能影響東亞的政治至少十年,如今十幾年過去,我們發現不只是東亞,民族主義已發展成為右派民粹,在世界各地遍地開花。

一場戰爭叫韓戰

如今根據那本書的思路,我重新寫了這本《劉必榮教你國際觀》,解讀國際關係的七個框架。我在明白文化有兩本國際關係書,前一本是《劉必榮的國際關係課》,那是我觀察國際情勢的筆記。目的在為對國際情勢不熟的讀者,做一點打底的工作,讓你在往下繼續觀察國際情勢發展時,有一個基本的概念。

美國外交圈曾經流傳一個笑話:一位新任美國駐韓大使(美國的大使有一些是對選舉有功人士的酬庸,這位就是)一天很興奮地告訴幕僚:「我發現韓國居然有兩個!」幕僚回答:「是,報告大使,自從打過韓戰之後,韓國就是兩個了。」大使驚訝地說:「韓戰?什麼時候打的?我怎麼不知道?」

要觀察國際情勢,我們起碼要知道曾經有一場戰爭叫韓戰,這就是打底。我把觀察國際情勢的筆記出版,就是想讓剛剛開始觀察國際情勢的朋友,知道曾經打過韓戰。

內容可以與時俱進

這本書則是介紹一個框架,有深有淺。讀者可以選自己有興趣的面向切入。比如我列出「軼聞故事」也是一個框架,你如果還沒培養出對國際關係的興趣,可以先關注國際上的各種小故事,以及各國領袖間的小互動,這會幫你帶出一點興趣。

但是注意,既然是框架,你就可以在框架中填入不同的內容。比如在書中我提到可以觀察科技的趨勢,你現在可以在框架裡面填入「人工智慧」,但幾年後最夯的還會是AI嗎?如果不是,就填入那時最爆紅的科技,然後看它帶來的趨勢。

「框架不變,但裡面的內容可以與時俱進」,這是我在介紹框架時的重要叮嚀。希望這本書,能陪伴大家走過這風雲詭譎的時代。(宇欽/輯)

《劉必榮教你國際觀:七大框架看世界》
作者:劉必榮( 現任東吳大學政治系與EMBA 教授)
出版社:明白文化

其他書訊:

《口袋裡的慢倫敦》
作者:住在倫敦的兩個行李箱──娜仔
出版社:悅知文化

深入體驗倫敦與近郊一日遊,包含推薦路線與建議時間的市區散策,自由搭配出專屬於你的行程。在地生活型態、文化觀察,附有詳細店家資訊,不論是初次造訪或想認識更多,都能像倫敦人般地自在行走!

倫敦的神奇,就在於他能用多元與包容悄悄地接住每一位「外來者」,讓我們在這座遠方島嶼上也能重新建立一份歸屬感。在倫敦的大傘底下,每個人都可以把生活過成自己喜歡的樣子。這本書,作者用來記錄這幾年所認識的倫敦,想把一些喜歡的角落,慢慢地分享出去。

《雜貨店的在與不再:雜貨店沒有告訴你的秘密》
編者:王雅萍
出版社: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數以萬計遍佈在全台灣大街小巷的便利超商、大賣場,24小時不分晝夜、不論晴雨,隨時可以上門消費採購,傳統雜貨店幾乎早已不見蹤跡。但在原民部落或偏鄉小村,依舊可以看到雜貨店的身影,他們大都隱蔽在社區或村落的一隅,只有在地居民熟知如何找到這些小店,也清楚了解在雜貨店裡不僅可以買到生活日用品,還能找到人與人之間的溫度、信任與思念。

本書內容主要環繞在四個不同場域的傳統雜貨店:新北市烏來區忠治部落、桃園市復興區雪霧鬧部落、桃園市龍岡忠貞社區、基隆市港邊街區等,此外,也有台灣昔日農村的鄉村雜貨店、大台北違建社區的邊緣雜貨店,其各自背景涉及原住民、新住民、穆斯林信仰的移工、社會低層勞工,可謂是集「非典型雜貨店」特色之精華。

《星級甜點這樣拌》
作者:許煜新
出版社:出色文化

台南「遠東香格里拉酒店」點心房主廚阿新師傅,教你輕鬆拌出美味甜點,將基礎餅乾、假期蛋糕、乳酪蛋糕、經典蛋糕、派塔點心做到天花板等級。阿新師傅製作的甜點,美味是絕對的是必然的,不過為了能夠達到可複製的SOP,確保飯店甜點品質一致,他教學上更有方法。

本書用淺顯易懂的製作方式,將簡單的甜點做到五星等級,並傳授餅乾、派皮、假期蛋糕的混拌技巧,不只學做,也把知識補滿,讓甜點製作不只重視果,還要瞭解因。如果你是新手更要從經典甜點開始入門,又或者你已經是甜點熟手,這是一本,會讓你味覺驚豔的食譜書。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