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更快樂:哈佛教授教你活出美好人生的七堂課》

醒報編輯 2025/08/24 18:29 點閱 60 次

長大才發現,變強大不難,難的是讓自己每天感到安穩幸福。努力生活、努力成為更好的人,卻總是被焦慮、孤獨、比較心吞噬,社群像競技場,訊息像洪水,大腦永遠在線卻一點也不快樂。工作像戰場,溝通交際像走鋼索,一句話沒說好,就要擔心一整天。

劍橋出身、曾任教哈佛的布魯斯・胡德(Bruce Hood)教授,以40年發展心理與神經科學研究,設計出一門堂堂爆滿的熱門課程,幫數千名不知所措的學生與教職員,破解快樂迷思,練出幸福感。

身為科學家,我一直都想找出「為什麼?」背後的答案。為什麼有些人不快樂?為什麼快樂如此脆弱?為什麼正向心理學的介入會有效?我覺得答案應該可以在童年找到。

大多數家庭中,孩子是眾人目光焦點。他們還沒有經歷人際關係的競爭,也還沒有體會到被他人評價和審視的強烈感受,而這些在進入青春期後將成為日常。大多數孩子都沉浸在以自我為中心的世界中,整日快樂的活在當下,鮮少對過去懷有遺憾,也對未來不抱擔憂。

然而,當孩子慢慢長大,進入學校考試、人際關係、社群媒體、工作職涯的競技場,就會開始意識到自己不再是目光焦點,他們必須學會與他人相處,而這些人也跟他們一樣正在爭取地位與認可。

理解他人的想法

當雙方無法理解彼此的觀點,往往衝突就會發生。我們渴望獲得地位,想受他人喜愛,但這也會造成衝突,要贏又要團隊合作並不容易。

以自我中心主義者的觀點來看,若要成為最受歡迎的人,其他人勢必沒那麼有人氣;若要成為最受到喜愛的人,其他人就勢必沒那麼受人喜愛;若想成為最成功的人,勢必也會有其他人遭遇失敗。

為了與他人好好相處,讓自己為社會接受,我們需要學會理解他人的想法,並據此調整自己的行動,但這需要一定的練習與技巧。這些能力會在孩子成長過程中逐漸發展。

想像一個關係圖

比起小時候,成年後的我們累積更多煩惱與憂慮。因此,當我們困在自己的自我中心宇宙時(這很常發生),就會很容易把重心轉移到自己的困擾上,把問題無限放大。請想像一個關係圖,包含我們的自我、他人、我們的問題、與他人想法的交流等關係。

我們處於自我中心的狀態時,我們將自己視為宇宙的核心,人際關係對我們而言是單向的。我們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但他人對我們產生影響的力度不大,因為我們不會將他人的觀點納入思考。與自我中心的孩子不同的是,自我中心的大人對當下以及未來可能發生的問題十分敏感。

我們會把自己的問題放大,也無法理解別人也有自己的困難,即使知道他人也面臨問題,我們仍認為自己的問題更為重要。對我們來說,我們自己所經歷的困難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成長中換位思考

然而,我們可以選擇另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這種方式可以讓我們更加快樂,也就是「他人中心」(allocentric view)。他人中心觀點能理解他人的立場,並認識到社交網絡的相互連結。我們的自我縮小了,變得與他人的大小差不多,人際關係將更對等。

我們會開始意識到他人有他人的問題,且這些問題對他人的影響程度,可能比我們的問題影響自己的程度更大。透過這樣的觀點,讓我們能換個角度看事情,進而減輕我們自身的煩惱。就如俗話所說:「與人分擔,憂愁減半。」當我們「更以他人為中心」來思考和行為時,我們就能從他人的支持中得益,甚至在關注他人的過程中發現意想不到的快樂。

大部分的成人都能在需要的時候,跳脫自我、採取他人中心的視角,畢竟學著換位思考正是成長過程很重要的一環。不過,若要以這種方式自然而然的思考,則有一定的難度。

回應事情的方式

我們很少意識到他人所面臨的困境,除非這個人與我們關係密切,或他們的困境被特別凸顯,因為我們深陷在自己的世界觀裡。當我們太以自我為中心時,即使我們已經聽聞到他人的困境,仍有可能把自己的問題看得比他人更重要。

正如希臘斯多葛主義哲學家愛比克泰德(Epictetus)所言:「重點不在於發生何事,而是你回應事情的方式。」也就是說,在生活中遇到一樣的負面事件時,有的人可能很快就能釋懷,有的人則會反覆思索、耿耿於懷好幾天。

為什麼會這樣?是什麼能讓人以「杯子半滿」的樂觀角度看待事情,而有的人卻會以「杯子半空」的悲觀視之?為什麼有些人就是比其他人更快樂?這是天生,還是後天造成的?

父母基因的遺傳

無庸置疑,快樂的孩子會成長為快樂的大人,而孩子會快樂的部分原因,來自於父母基因的遺傳。科學家透過比較(研究基因完全相同的)同卵雙胞胎和只(有一半基因相同的)異卵雙胞胎,就可以知道其快樂的分數有多少是歸因於基因,又有多少是受環境影響。這種分析方法稱為「遺傳性」。

在比較幸福感的測量結果時,不管是相似或相異,基因的影響平均都不超過百分之四十到五十,跟智力的遺傳性相差不遠。我們每個人都會從父母身上遺傳到一些基因,好壞都有,但並不是全部。快樂就跟其他的人格面向一樣,無法完全以生物學解釋。

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訪問了十到十五歲的青少年,什麼會讓他們感到快樂。結果顯示,讓孩子感到快樂的不是遊戲機、社群媒體追蹤人數、金錢、放假、或學業成績,而是:「感覺被愛,擁有正向支持性的人際關係(尤其是和朋友與家人),像是有人可以傾訴和依賴。」

生活滿意度指標

這個研究發現非常重要,因為在另一項調查一九七○年代出生的一萬七千多位成人的研究中,這些受訪者也被詢問類似的問題:「你對自己現在生活的滿意程度為何?」結果發現,影響四十二歲成人生活滿意度的最大指標,是他們孩童時期心理健康的適應能力。

我們在兒童時期的社交互動狀況,是成年後與人互動模式的根基,而這會影響到我們的快樂程度。當我們與他人建立良好連結,就能學到如何面對生活的挫折與挑戰。

我的不快樂童年

生活環境中有很多因素都會影響到幸福感,如薪資、婚姻或伴侶,但在這麼多物質因素中,最能預測我們成年後幸福感的指標,卻是孩童時期的社交狀況。這表示,如果我們的童年不開心,成年後就不可能快樂了嗎?不一定。

我的童年並不快樂。我成長於一個四處漂泊的家庭,因為我父親嗜酒成性、性格暴躁且鬱鬱寡歡,他不停的更換工作、找尋人生目標和生命意義,導致我們一家不斷的在不同國家遊走。他在我十五歲時去世,兩年後,母親獨自回到她的故鄉澳洲,留我獨自找尋出路。

雖然有這樣的童年創傷,我卻覺得自己算是個快樂的大人。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但我知道教育可以教會人變得快樂,而我也有科學證據可以支持這個說法。這些證據就來自「快樂的科學」這堂講座課。

「快樂的科學」講座課

現在,這門課已經在布里斯托大學開設五年,做為大一新生的學分課程。自從教了這門課之後,我漸漸發現童年背後有一個常見的運作機制,而這個機制也許能回答關於快樂的答案。

我們自我中心的偏誤(egocentric bias)也許會永遠跟著我們,但我們還是可以訓練自己的思考變得更以他人為中心。在自我中心與他人中心之間的平衡,是變得快樂的關鍵,也是本書每一個實踐技巧的重點。(宇欽/輯)

《練習更快樂:哈佛教授教你活出美好人生的七堂課》
作者:布魯斯・胡德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其他書訊:

《幸福,就是跟著我的男神領隊到遠方》
作者:Justin Li 李小龍
出版社:白象文化

飛到芬蘭追尋美麗極光、到挪威品嘗鮮美帝王蟹、到冰島體驗獨特藍色溫泉、到西班牙欣賞高第建築、到義大利見證羅馬的榮光、到捷克感受波西米亞魅力、到埃及的金字塔留下最美的倩影……

4位男神領隊帶著行李箱,一起飛越半個地球,到離家一萬公里的遠方,品嚐美味的食物,享受漂亮的景色,入住奢華的酒店,讓自己沉溺在幸福的美景中。陪伴在身邊的不再是乏味的日常,而是精彩的旅行人生。

《TAXI!:我遇到的那些司機》
作者:艾美.迪雍
出版社:積木文化

誰沒有在計程車的後座聽過一些故事?有緣同行的路程,把你引向更多旅程。她來自荷蘭,父母是印尼人,她在洛杉磯、巴黎、雅加達和華盛頓四座城市,坐上了不同的計程車,世界就這樣在後座相遇。

身為計程車的常客和支持者,迪雍發現比起充滿異國風情的街景和壯麗的建築,司機的人生風景更加吸引,於是前座與後座的交流便成為家常便飯,即便時而尖銳或充滿障礙,她仍樂此不疲。一本自傳色彩的圖像小說,以計程車乘客的視角切入,拆解自己和他人的過去,重新拼貼於洛杉磯、巴黎、雅加達和華盛頓四座城市的後座經歷,成就這本對計程車、對司機以及對城市的頌歌。

《給容易不安的你:科學實證的36種解憂處方》
作者:莊司英彥
出版社:楓葉社文化

根據最新的腦科學與預防醫學研究,內心的不安很可能與「大腦神經迴路」和「腸道環境」失衡密切相關!本書由腦神經外科醫師莊司英彥撰寫,結合多年臨床經驗與醫學研究,提供36種經科學驗證、具體可行的方式,幫助你找回內心的平靜。本書以圖解與四格漫畫的形式,輕鬆帶你走進一套從大腦與腸道雙重路徑出發的安心生活指南。

無論是透過正向行動改寫大腦神經迴路,或是透過營養補充與好菌來強化腸道健康、提升血清素,書中皆提供具體可行、實用的建議,陪你一步步建立不易焦慮的穩定體質。這不是空泛的心靈雞湯,而是每一招都經過醫學與腦科學驗證的有效對策。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