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颱風丹娜絲以罕見路徑於本月6日深夜從嘉義縣登陸,成為1986年來首個由西部進入本島的中度颱風。
暴風圈所經之地出現強陣風與豪大雨,重創雲嘉南地區,造成多處淹水、停電、與交通中斷,更有許多文化資產與建築受損,農業損失超過20億元;颱風離境後殘留低壓與西南風匯合帶來強降雨,彰化、屏東、臺東等地再度遭遇水患與土石流威脅,擴大多地慘重的災情。
此次災情,凸顯西部地區在缺乏中央山脈屏障下的脆弱性,以及極端降雨持續的影響,為臺灣防災體系帶來重要警示,需要深入檢討排水設施、預警系統與社區應變能力。
哥本哈根的暴雨防洪系統
2011年七月2日,哥本哈根遭遇百年罕見的極端暴雨,城區嚴重淹水,造成逾10億美元損失。這場災難成為哥本哈根轉型契機,在2012年就催生出令人矚目的「暴雨管理系統」適應計畫,也就是透過「地下隧道網絡」與「地表海綿公園」的立體防護,以20年的期限,重新推動該市的水患治理模式。
工程團隊在市中心地底9層深處,打造7條各長1.6公里、直徑3公尺的「集雨隧道」,每條可儲存1萬立方公尺水量,形成快速排水矩陣,暴雨時將雨水導向港口。這項工程今年已近完工,展現「以空間換取時間」的防洪策略。
該市還建立20座「海綿公園」,有自動升降擋水牆,暴雨時每座可成為25,000立方公尺的臨時水庫;地下還埋設2,000立方公尺儲水槽,平時收集雨水灌溉植栽,形成「暴雨緩衝—水資源再利用」的閉環系統,這種柔性的基礎設施不但節省成本,更維持市民的休憩空間。
未來海岸防線藍圖
除了預防城市內澇,該市還正在興建一個人工島,結合居住與防災功能,採用階梯式堤防與生態緩衝帶設計,可容納3.5萬居民並抵禦海平面上升威脅;預計2070年完工後,可抵擋百年一遇的風暴潮。
這座北歐首都證明,氣候危機不僅是挑戰,更是推動城市創新的催化劑。從地底隧道到海綿公園,哥本哈根正以分散式滯洪,配合人工島緩衝工程,展現「與水共存」的智慧,書寫21世紀都市永續發展的新範本。
強化臺灣的防洪韌性
臺灣同樣面臨極端降雨和颱風的洪澇威脅,這次丹娜絲颱風的影響就是最新案例。從防災的角度來看,臺灣目前雖有許多滯洪池和雨水下水道,但缺乏整合性規劃,防洪效益不足。
海綿公園的概念可以大幅應用在臺灣的公園和綠地改造,例如大安森林公園或高雄的濕地公園。另一方面,臺灣都會區土地有限,如何在高密度城市中實施海綿設施是一大挑戰,最簡單也最快速的方案就是用聯合國認證的生態工法,將既有的道路改變為透水性的鋪面,既可防淹水又兼具儲水、降溫的多元功能。
雨水隧道在臺灣地質條件允許的地區或許可行,但需要考慮臺灣多颱風、地質破碎、地震頻繁的特點,這些因素可能影響隧道結構的穩定性。
政策方面,哥本哈根的長期計劃和跨部門的合作值得我們學習。臺灣需要制定更全面的氣候適應策略,並加強中央與地方的合作,以及公私部門的協力。最後,社區參與和教育非常重要,透過學校課程或社區活動推廣海綿城市的概念,讓民眾理解這些設施的功能,提升防災的行動力。
這些策略不僅是技術的升級、社會系統的再更新,更是面對氣候暖化嚴峻衝擊的國家級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