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 2024年颱風給我們警訊與功課

醒報編輯部 2024/11/07 13:45 點閱 2546 次

從1910年以來有375個颱風侵襲臺灣,平均每年有3~4個,今年迄今為止,已經有3個颱風登陸侵臺,數量算是正常;然而今年來的都是中度颱風以上的等級,卻是不尋常的地方。再回看從2019年八月24日的白鹿颱風,到2023年九月3日的海葵颱風,期間相隔有4年之久,是沒有颱風在臺灣登陸的空窗期,這種罕見的平靜的日子看起來正式結束了。

2024年侵台颱風回顧

今年第一個侵臺的「凱米」是七月下旬的夏季颱風,在花蓮外海滯留打轉並升級為強颱後登陸,環流引進的的豐沛西南氣流在南部山區降下2009年莫拉克颱風以來最大的雨量,高雄平地單日累積雨量逼近900毫米,嘉義以南的河川多處溢堤,眾多社區泡在水裡。
第二個是十月初的強颱「山陀兒」,以極罕見的U字形路徑在台灣南部滯留二天,再慢速北上並登陸高雄,颱風環流同樣帶來破紀錄的雨量,給臺灣南北二地都造成嚴重的土石流及淹水災情。
第三個是十月底的「康芮」,以典型西北方向的路徑快速直衝而來,登陸時中心附近最大風力有16級,成為有氣象紀錄以來在十月下旬登陸臺灣的最強颱風;同時颱風環流範圍十分廣,7級暴風半徑達320公里,10級風150公里,涵蓋全臺,以致22個縣市皆宣布停班停課。

未來颱風強度更高

西太平洋一年四季都會有颱風生成,其中七至十一月是颱風生成個數最多的月份;從觀測資料來看,六至八月的夏季颱風與九至十一月的秋季颱風在生成的數量上旗鼓相當。夏季的颱風固然威力通常很強大,秋颱風卻具有三個特點:(1) 由於海溫仍高,強颱的占比相對較多;(2) 路徑較偏南,一般以西北偏西的路徑為主;(3) 常與南下的冷空氣相結合形成共伴效應,豪雨的影響巨大。今年的「山陀兒」與「康芮」正是十月侵臺的秋強颱,都帶來強風豪雨,也造成了廣泛且嚴重的災害。
展望未來,氣候暖化效應的影響會日益增高,臺灣周邊的海洋及大氣環境也會出現很大的變化,近期的多項研究都指出,高溫的海水不但會提高強颱的比率,也會拉長颱風發生的季節。換句話說,以後颱風侵臺的時間會大幅提前以及延後,破壞力和強度都會大為提升,政府、企業和社會大眾都需要積極的面對與防範。

社區要自救減災

今年侵臺的三個颱風都出現驚人的破壞及災損。在強風方面,造成大量路樹傾倒、招牌與鐵皮屋四處飛舞,不但影響交通順暢,也成為社區安全的重大隱患;再以豪雨而言,往往超越都會區與河川的防洪標準,使民眾飽受淹水之苦,也在山坡地區造成山崩橋塌,許多部落更因交通中斷成為孤島,必須仰賴空投援助,升高救災的成本,這些都是以後經常要面對的艱鉅挑戰,相關單位必須正視及積極改善。

考量極端氣候已經成為常態,過去的災害認知實在需要大幅的調整,平時就要提高居民的風險意識,防患與未然;同時災害的發生往往超過預期,過去的防救災經驗難於因應新的災害趨勢,必須要建置更周詳的風險評估與規劃。

更嚴重的是,災害規模越來越大,多半會超過政府的應變能力,若是完全依賴政府的救災量能,一定會緩不濟急,顧此失彼,因此社區不能被動的等待救援,必須要開始鼓勵居民共同參與社區的防災工作,組織志工隊伍進行清理和維護,讓政府和專業的機構能專注預警防範、技術支持和資源提供,這才是面對災害風險日增的正確因應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