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們生活在一個彩色世界中。雖然提到顏色,往往會讓人聯想到「藝術」,但顏色也是「科學」上相當重要的指標。比如說,光譜含有七種顏色。
臨床檢驗,碘溶液噴灑在食道上,正常上皮含有肝醣,會被染成棕色,若是染色缺損,就表示該處組織可能有病變。胃切片檢體置入試劑中,若組織中含有幽門桿菌,則幽門桿菌所含尿素酶,會將試劑中的尿素轉化成氨,顏色就會由黃轉紅。
三原色的差異
種種顏色中,紅、綠與藍,無法由其他顏色調配而得,所以稱為三原色。但所謂原色,其實也非完全是物理現象,而是與人視網膜細胞,特別對此三種顏色的波長有感有關。醫學上,有一種「窄頻」(narrow band)電子內視鏡,就是利用紅(長)、綠與藍(短)的不同波長,讓不同深度的組織,呈現更為分明的差異以利觀察。
藝術上,使用紅綠藍三原色,可以產生其他顏色,例如紅色與綠色混合可產生黃或橙色,綠色與藍色可產生青色,藍色與紅色可產生紫色等等。當三原色以不同強度等比或等量疊加時,則能變成灰色或白色。事實上,將顏色深淺程度略作調整,可以得出兩百多種顏色,名稱有些有點詩情畫意,例如香檳黃與愛麗絲藍,有些則顯得消沉失落,例如烏賊墨與暗海綠。
政治顏色的變化
藝術與科學,正好分別代表感性與理性,也對生活有象徵與實質的影響。例如遇紅燈就需停車,綠色蔬菜通常有益健康,但相反的,背景紅色常代表喜事,經濟綠燈則只是景氣持平之意。身處環境的色調,有時的確會影響心情,穿著的顏色,部分可反映個性,但有人拿顏色來預測運勢,就不是很可靠了。
顏色也常用在政治上,例如美國民主黨與共和黨,分別以藍色與紅色為代表。俄羅斯曾有紅色革命,烏克蘭也有橙色革命,台灣如今則有綠色與藍色及白色尖銳對立。
有意思的是,政治顏色的變化,常有出人意外的「驚奇」效果,比如說,台灣有人堅稱,「藍色」與「白色」混合,會變成「紅色」,這顯然不是藝術或科學可以解釋的,應該是有人罹患綠內障(青光眼的俗稱)引起的錯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