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重視行人的空間和交通安全,城鄉之間都設立了很多人行道、斑馬線等交通號誌和標線,同時也拆除了不少被認為有礙視野和行車安全的天橋,行人天橋已所剩無幾,鄉下保留的比較多。
天橋曾經很時興
早期台灣道路由於「車本主義」,路上的權利主要交給車輛使用,行人和車輛盡量分隔,避開如虎口的馬路,行走天橋以維護交通安全,所以天橋應運而生,一時之間台灣各地紛紛的蓋起天橋來,尤其是靠近學校、市場的路口最多,多數民眾願意,民意代表們也樂於爭取天橋的建設,作為服務民眾、關心市民交通安全的政績,免不了在天橋上署名題字表功勞。
往昔台北市中華商場有忠、孝、仁、愛、信、義、和、平八棟大樓順著中華路分布,文市、武市各項百貨五金餐飲娛樂民俗藝文的生意都有,霓虹燈閃爍,繁華熱鬧,行人如織,幾座天橋連結中華路和城中區,天橋下有火車緩緩駛過,遠眺近觀機動而悠閒的城市景觀,曾是某些城市生活的電影場景的回憶。
還路於民
後來,因為「人本主義」,還路於民,還天際線於民,排除行車障礙,天橋就慢慢的拆了,有的人因暢通而痛快,有的因人文藝術而不捨。天下沒有十全十美的事,總是需要勇於面對、適應、調整和感受。
看到近日三峽慘不忍睹令人哀傷的車禍,覺得傳統的天橋,慢、不方便,卻是行人最佳的保障措施。筆者以前上台北,住居鄰近羅斯福路、興隆路口,本來有兩個陸橋,上面有介紹景美、萬隆和萬新鐵路(萬華到新店即今汀州路線的台鐵支線,日治時期建,民國54年拆)的文史圖片資料,行走其間覺得安全且賞心悅目。
幾年前先拆興隆路上一座,後來羅斯福路上的也拆了,的確是視線開通了,雖設了很多人行道及號誌,但來往車輛繁忙快速,行人也走得驚心動魄。
此時此刻不覺懷念起天橋來,但不可能也沒有必要重設,端在所有用路人用心、小心的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遵照交通秩序和安全最重要,生命很可貴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