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守護森林,確保生態永續發展

醒報編輯部 2025/05/08 12:25 點閱 255 次
巴西亞馬遜雨林今年8月開始火災逾3萬起 ,是12年來同期最糟。(中央社)
巴西亞馬遜雨林今年8月開始火災逾3萬起 ,是12年來同期最糟。(中央社)

森林不僅是生態系統的基礎,也是國家生存的重要保障。聯合國森林論壇 (UNFF) 成立於2000年,是聯合國經濟及社會理事會的一個功能委員會,旨在推動所有類型森林的管理、保護及永續發展,是國際森林治理的平台,其核心目標在於推動聯合國森林戰略計畫(2017~2030)與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SDGs)的整合。

全球森林危機高

第20屆的森林論壇會議於本(五)月5~9日在美國紐約的聯合國總部舉行,評估聯合國森林戰略計劃的期中進展,並聚焦於五項議題:氣候危機下的森林韌性強化、智慧森林監測系統建置、永續林產經濟轉型、原住民權利與知識整合、以及未來行動的具體任務,這些正是當前森林保護的迫切工作。

根據期刊「自然生態與演化」在四月22日刊出的一項研究,世界各地的森林正面臨日益嚴重的野火危機,加上氣候暖化造成的高溫熱浪,形成惡性的循環,經歷過火劫的森林需要更長的時間才能從嚴重的野火中復原。森林火災活動的增加與復原速度的減緩,正在導致森林從碳匯轉變為碳源,對大氣層的碳含量產生負面的影響。

巨型火災破壞森林生態

該研究分析了2001~2021年間,全球發生的3281次面積超過10平方公里的巨型森林火災,發現這些火災的損害程度在2010年後顯著的增高,尤其是在北美西部、西伯利亞部分地區和澳洲東南部。

巨型森林火災不但規模龐大,且火勢強度極高,火焰高度可達數十公尺,能直接摧毀成熟樹木的枝幹與根系,傳統滅火手段(如空中灑水、防火隔離帶)難以有效遏制,常需耗時數週至數月才能撲滅,對生態系統造成斷層式破壞,給生物多樣性帶來不可逆轉的損害,更衝擊經濟與社會的韌性,影響區域的公共衛生安全。

不幸的是,當前的氣候變化正放大了森林火災的區域性差異,在中高緯度的北方帶,暖化使永凍土融化加速,原本緩慢復原的模式促發不可逆的泥炭地沼澤化;而在乾燥的熱帶與亞熱帶,越來越高的火災頻率,抵消了原本的光合作用的增益效果,降低植物水分的利用效率。這種地理的異質性顯示,全球森林的復原策略需從「統一框架」轉向「生態區特化管理」,例如對北方林要優先保護現存種子庫,而地中海區應強化耐火物種的天然更新。

臺灣的因應策略

臺灣屬於亞熱帶氣候,山地面積多,森林覆蓋率高,加上季風帶來交替的乾濕季節,森林火災的連鎖效應呈現獨特的地域性特徵。首先,森林的特有種比例高 (達26%),火災易引發不可逆物種的滅絕;第二,受到陡峭地形的影響 (坡度>30%區域佔七成),森林火災後容易造成土壤劣化,坡面逕流沖刷增強,觸發複合型崩塌災變。第三,森林火災加速水庫淤積,惡化水質,提高淨水廠處理成本,直接衝擊脆弱的水源涵養體系;第四,全島70%的森林位於原住民的傳統領域,火災會造成多重傳統文化的衝擊;最後,森林火災會影響農業生產與觀光產業,擴大經濟層面的損失。

更重要的是,氣候暖化正將臺灣推入「火災敏感度+生態脆弱性」雙重高風險狀態,亟需建立本土化的適應性管理策略,例如建立「臺灣森林永續智庫」,定期發布《森林治理藍皮書》,盡速完成全島森林碳匯量的調查,提升森林治理效能,以實質貢獻參與全球生態治理體系,創造非傳統的外交利基。

捐款成為醒報天使

由於熱心人與支持者的捐款,醒報的深度報導與客觀評論都是免費閱讀的,希望你也能加入「醒報天使」的行列,小額支持。我們會寄給您抵稅收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