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跟團到花蓮旅行,領隊在遊覽車上,播放由中國大陸新疆真實事件改編的《平凡英雄》電影,內容是當地農村有位維吾爾族小男孩,因故被機器切斷手臂,由原本想離鄉發展的哥哥陪同,經過
很多平凡陌生人提供協助,在八小時內搭上準備起飛的末班飛機,到一千公里外的新疆烏魯木齊大醫院,成功完成接臂手術。
播放電影時,遊覽車恰巧就在彎曲、隧道多的蘇花公路及蘇花改,這條擁有壯麗美景,但也常發生事故的道路行駛,我邊看電影邊拿手機拍照,記錄蘇花公線預定地,及因天災受損的台鐵北迴線,這次旅行也路過花東快速道路預定路線,讓我思考環境、地景、建設、在地發展要如何取得平衡?
因為花蓮的自然資源豐富、景色壯麗,產業集中在觀光旅遊、農業、採礦業,就曾聽花蓮居民及原住民抱怨,如想從事其他類型產業,通常得離鄉發展;當地雖陸續建醫院,但就醫不像其他地區方便,如發生重大疾病常得到外地就醫,這時對外交通中斷就會嚴重影響居民的生活品質。
既然台灣的通訊網路很方便,官方有意鼓勵外國人來花蓮數位遊牧,或許可擴大培訓花蓮當地居民,在家鄉善用無國界的網路從事遠距工作,同時充實花蓮的醫療量能,這樣如有重大傷病,就能在當地得到適切治療,讓花蓮不只是熱門觀光景點,更是能安心生活的「理想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