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關稅危機影響癌症用藥 應再思台灣藥品市場

醒報編輯部 2025/04/16 18:32 點閱 862 次
美國關稅戰恐波及藥品,立委呼籲,重新盤點美國進口難替代藥物應納入自費項目,以利全盤掌握用藥剛性需求。(中央社)
美國關稅戰恐波及藥品,立委呼籲,重新盤點美國進口難替代藥物應納入自費項目,以利全盤掌握用藥剛性需求。(中央社)

台灣罹癌比例一直在增加當中,根據2020年統計,台灣平均每4分19秒就有一人罹癌,2002年是每8分24秒一人罹癌,二十年間快了一倍左右,相應的癌症治療與用藥也是每年需求都在增加。但是這一波美國關稅戰,接下來藥品可能就是下一波加徵關稅項目,對台灣的藥品市場也會造成衝擊。

衝擊最明顯的莫過於癌症用藥,主要是癌症用藥屬於高單價產品,美國藥廠擁有專利,未來關稅大戰恐導致各樣製藥原物料漲價,導致製作成本節節升高,藥品更稀缺,造成藥價飛漲。另一方面,台灣市場因為並不算大,無法優先搶到,到時只能用更高的購藥成本去搶藥,都會導致台灣購藥成本大增。

癌症用藥恐漲價

衛福部長邱泰源也承認進口癌症用藥漲價幾乎是勢在必行,現在健保署也可能必須跟著調整藥價,但更擔心的是,美國藥商會先供應美國本土的患者,台灣畢竟市場比較小,很可能會因此無法獲得足夠的藥品。目前健保藥品品項,從美國進口的用藥1年約占支出的10%。

學名藥退出台市場

台灣的藥品市場一直有藥商退出、造成藥品不足的問題,藉此機會或許可以全盤檢視。近10年以來,已經有14款原廠藥,陸續退出台灣市場,包括國人一年使用2000萬顆的降血壓藥「安普諾維膜衣錠」,已經40年抗憂鬱老藥「百憂解」,降血壓藥「安普諾維膜衣錠150毫克」市占率高達67%,卻還是必須黯然退場,就是因為台灣健保局的給付藥價過低,造成藥商反彈退出台灣市場。

當然台灣並非無藥可用,只要原廠藥過了專利期,台灣自製的學名藥也可以獲得跟原廠藥一樣的給付價格。但是台灣市場本來就比較小,如果讓原廠藥商望台灣市場而卻步,許多新藥可能就因為排擠效應根本不在台灣上市,因為藥商的成本也同步在上升,台灣或許也該適當考量藥商的研發與發行成本,尤其是癌症用藥。

建立缺藥名單

美國進口的癌藥一旦調漲,長期自費治療癌友經濟負擔將更重,政府目前雖然有癌症新藥基金協助,但是只要是重症癌症許多使用的藥物都需要自費,尤其到了後期的標靶或是免疫治療,每個月動輒十萬以上比比皆是。當然這些藥物昂貴,都要由政府負擔或許也有困難,但是盡速建立藥物急缺名單,防止未來癌症用藥進一步昂貴化,則是政府現階段就必須盡速準備的。

加強輔導本土藥商

健保署原訂全面擴大鼓勵國內藥廠製造創新藥品,只要符合規範未來健保核價最高可加算30%。但是這項政策原定是二月上路,現在都已經來到四月中旬,草案還沒辦法公佈,最主要還是本土藥商跟進口藥商的利益,依然有需要溝通的地方。

台灣健保品質世界第一,卻在藥品使用上,仍有無法獲得足夠用藥的窘境,最主要就是價格上無法滿足藥商利益,如果這些用藥的確是迫切跟重要,政府仍然要盡量讓藥商的利益能夠獲得一定的滿足。

關稅危機的確讓我們看見了癌症用藥的稀缺跟急迫,但是如果能順便導正台灣複雜的醫藥環境,讓藥商有足夠的誘因,或許反而是培植台灣本土藥品市場的一大利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