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學生運動不足、少有動作能力,卻好動、過動或衝動,真是弔詭。世界衛生組織建議兒少每週至少應運動七小時,但是根據一項追蹤調查報告,台灣的小學生達標的不到兩成。運動可促進兒童肌肉與骨骼發展,較為父母所重視,但處理粗重或精細家事的動作能力,則不太受注意。只是這兩項都沒有學童注意力不足、行為過動棘手。
過動症需短期早療
學童過動症狀與會不自主發出聲音或動作的妥瑞症有所不同,在課堂上的表現總是注意力不足、活動量過多、行為衝動等。根據精神醫學統計,過動症發生在兒童的比率為3-7%。一個班級若有一、兩個過動兒,全班師生上課都受影響。這種症狀似乎打罵處罰甚至以愛教育都無法見效,需要有清楚的規則耐心管教。
學童過動症狀需要專業評估,不宜隨意貼標籤,但過動學童父母的心態是關鍵。當學校發覺學童有異而建議家長帶去就醫時,家長一副我的孩子很正常,沒有神經生理疾病不用看精神科,並怪學校錯怪他的孩子。面對強勢的家長告狀,老師會因動輒得咎而作罷,學生也失去早療的黃金期。
小學是管教的黃金期
學童在小學階段不管教,到了國中叛逆期就無法管,錯失黃金期就會養成「只要我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的自我、唯我意識;「天不怕地不怕、不要惹我」的反社會或刺蝟性格。路人被認為有瞄他一眼,就可能惹禍上身。品格行為偏差的不良少年一旦被黑幫、廟壇吸收,無不成為社會不安的不定時炸彈。
以色列民族管教子女的智慧,似乎不認同當前不打不罵的教育哲學,諸如:教養孩童(箴言22:6)、不可不管教孩童(箴言23:13)、仗打和責備兒子 (箴言29:15)等。為人父母管教子女,既可免於蒙羞,又可得到安息及喜樂。
父母要費心
管教子女,父母要身教、言教,不要讓世代教養變成隔代教養。學校老師管教學童,則需要家長及社會支持。教育專家們該謙卑下來聽聽小學基層教師的心聲,好好研討學童上課過動的管教對策,不要讓教育哲學的愛變成少管少錯的縱容與溺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