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母子檔音樂家的齊柏絲坦(Lilya Zilberstein,1965-)與哥琛貝爾格(Anton Gerzenberg,1996-),最近在台北精彩演出,寫下傳承篇章,讓樂友留下深刻印象。
曲目獨特
這是該母子檔2025年雙鋼琴系列國際巡演,展現優雅高超琴藝外,還有渾然天成的親子情感與默契,格外吸睛。尤其28日晚間與TSO (台北市立交響樂團)樂手們,合作詮釋巴爾托克(Bartók ,1881-1945)《雙鋼琴與打擊樂協奏曲,Sz.115》,堪稱經典,一耳大家耳目。
巴爾托克早期的音樂,受到各地民謠潤澤,常流露出濃厚地方色彩,後來,他又受到荀貝格(Arnold Schonberg, 1874-1951)與斯特拉溫斯基(Igor Stravinsky) 1882 -1971)的啟發,開始嘗試創作「無調音樂」,進而發展出自己的一套「中心音」理論,並藉由音程、節奏、不協和音、樂器聲響色澤的新嘗試與擴大應用,形塑出強烈的個人色彩。
沙赫委託巴爾托克為自己的巴塞爾室內樂團創作《為弦樂、打擊樂與鋼片琴的音樂》,該作品在1936年首演時,獲得極大的迴響,於是翌(1937)年沙赫再度委託巴爾托克創作《給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格外引人矚目。
鋼琴有如打擊樂器
《給雙鋼琴與打擊樂的奏鳴曲》於1938年初,在巴塞爾舉行的國際現代音樂節(ISCM-Fest)上,正式發表,備受好評,兩架鋼琴與一組打擊樂器的結合,不論是在編制上、聲響色澤融合上、樂器演奏技法上,堪稱前衛,被視為是現代音樂發展史上的重大里程碑。
鋼琴在該曲子中所扮演的角色,與其說是旋律鍵盤樂器,毋寧說更像節奏打擊樂器;而定音鼓、木琴、三角鐵、鑼與鈸等打擊樂器,則因在曲中的重要性與鋼琴平分秋色,促使擊樂的地位,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巴爾托克在1940年,將該曲進一步改寫成管弦樂版,並在紐約舉行世界首演,該作品,並沒有明確的調性,以C音為中心音(調)建構而成,一共分為3個樂章:
巴爾托克新演奏技法
第一樂章,帶有導奏的奏鳴曲式。樂章的最開頭,由定音鼓率先敲響升F音,持續音與全曲的中心音C音,形成了增4度,據說是巴爾托克最愛用的音程,並昭示了該不甚和諧的聲響,以橫向旋律及縱向和聲的形式,營造出該樂章的色彩基調。
第二樂章是ABA歌謠體。巴爾托克嘗試運用新的演奏技法,讓鈸、鼓、木琴等打擊樂器,產生出有別以往的音色或聲響,並在樂團的背景烘托下,與兩架鋼琴交互輝映,進而勾勒出夜曲般抒情又迷離的況味。
第三樂章則是一個輪旋奏鳴曲,但並未如常地在樂章最熱鬧的高潮時刻,劃下句點,巴爾托克反而又添加上一段尾奏,讓全曲結束在一片靜穆之中。木琴在該樂章所演奏的主題旋律,乃是巴爾托克自創的特色音階。該特色音階,係由中歐民謠慣用的兩種調式混合而成,也因為如此,使得該樂章,洋溢迷人的異國色彩與風情。
兩人同是金牌爭輝,又是母子檔,情深意切,在音符中彈奏中,維持絕佳默契。(photo by Taipei Symphony Orchestra 北市交 via Facebook)
母子檔各具特色
鋼琴家莉莉亞.齊柏絲坦,數度來台灣演出,擁有極高評價,略顯肥胖的身型,讓她的雙臂,厚實有力,十指敲打下的音色,鏗鏘有力。哥琛貝爾格外型老成,彈指之間也具特色,老辣有餘。搭配TSO 的打擊樂手孫綾、翁明榆,精彩紛呈。
莉莉亞.齊柏絲坦在1987年,曾榮得布梭尼鋼琴大賽桂冠,終結該大賽4屆首獎從缺的命運,在樂壇上掀起無法超越的「齊柏絲坦障礙」的傳說,讓人津津樂道。除此之外,齊柏絲坦突破當時俄國對猶太人的身分箝制,以單純、撼動人心的音樂,來向世界證明自己的實力,在競爭激烈的樂壇,成為中流砥柱。
哥琛貝爾格 則是「2021年蓋札・安達國際鋼琴大賽」的冠軍得主,看得出他承襲了母親齊柏絲坦的音樂天份。跟隨母親在樂壇的榮光,有方便之處,但壓力也不小,只有加倍努力,讓自己也在音樂舞臺上,大放異彩,應驗「虎媽無犬子」的雅評。
金牌爭輝
近期TSO邀請該母子檔,來台北演出,首場帶來雙鋼琴室內樂,上半場以布拉姆斯圓舞曲集與奏鳴曲,展現德奧傳統的純正典範;下半場的俄系曲目,則精心安排蕭斯塔科維契(Dmitri Shostakovich,1906-1975)的雙鋼琴小協奏曲,該首罕見曲目,是當年蕭斯塔科維契為了兒子演出所寫,這回由齊柏絲坦與哥琛貝爾格母子檔,一同演繹,更具意義。翌日的巴爾托克的《雙鋼琴與打擊樂協奏曲》,更是驚艶。
兩人同是金牌爭輝,又是母子檔,情深意切,在音符中彈奏中,維持絕佳默契,適逢巴爾托克逝世80週年,後生晚輩虔誠地以該曲,向前輩致敬,同時也展現TSO與齊柏絲坦的合作默契,賓主之間,都表現得同圈可點。
值得一提的是,來自荷蘭的溫哥華交響樂團音樂總監陶斯克(Otto Tausk,1970-),擔任該場演出指揮,他深諳古典至當代的作品,頗能傳達出古典音樂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的50年間,於音色與樂器表現上的多元變化,他的指揮語彙,並不花俏,穩札穩打中,彷彿急於把掌聲,留給表演樂手。
三月台北,白天暖陽露臉,春花綻放,夜間應接不暇的各種演出,讓音樂迷微笑在心裏,卻也疲於奔命。昨晚音樂廳滿座,除了平常的音樂迷外,多了北投薇閣中小學的親子團,不管是薇閣導師們帶學生,或薇閣父母陪小孩,讓音樂廳台下坐席,也和台上舞台一樣,泡製了齊柏絲坦與哥琛貝爾格母子檔一樣,兩代傳承與爭輝,希望無窮。
(照片:隨手拍、TSO分享、網路截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