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台股周一大暴跌,可以算是美國股市後續的補跌行情,加權指數暴挫超過 2000 點,上市櫃開盤直接跌停家數多達 1760 檔,均創下最大紀錄。
此次,除了慘跌讓人心碎之外,台股盤中預估成交量還不到 3000 億元,顯示股民承接意願相當薄弱,充分顯示台灣股市充滿了恐慌情緒。政府現在除了考慮是否讓國安基金進場護盤之外,最關鍵的工作還是要鞏固市場的信心,不然會拖垮的就不只是股市,而是台灣整體的消費市場。
政府在這一波的反應的確慢了半拍,因為台灣適逢連假,所以從四月二日開始,台灣有多了四天的緩衝時間來做緊急應變。沒想到從總統賴清德到行政院長卓榮泰都沒有做出有效的因應,甚至副總統蕭美琴還貼出潤餅應該包甚麼料的貼文,這都凸顯了政府應變不及,而且對於民間的認知落差太大。
應仿效疫情專業回應
既然川普的關稅政策已經造成了全球性的危機,應該要快速提升反應的速度跟層級。如果可以比照當時非典疫情時,由專案應對小組每日召開記者會不失為一個良方。
民眾對於政府的信心,除了建立在日常政策之外,最主要還是要能快速回應民間的各種提問,大至大企業遭到美國砍單,未來如何因應?小到市井小民對於未來收入繳稅的憂心,凡此種種都需要能快速讓民眾了解政府的進度。
專業官員打頭陣
當時疫情記者會由幾位主責的官員,每位都充滿了應變的能力跟權威感,在每日的記者會讓記者問到飽問到滿,由這些足夠層級的官員誠實快速的反應,如果有遇到當下無法回應的,是否就在下次記者會提供新的進度,這樣才能讓民眾了解當下危機的處理進度。
政府切莫以為官大學問大,好像一定要總統出面才叫拍板,其實全世界都知道這次的危機非同小可,讓真正有能力的官員出面,再由擁有實權的官員背書,這樣才叫真正解決問題。
目前川普關稅政策對台灣的影響分析已經陸續出爐,第三季可能面臨近三年來首次的年增率衰退,最後恐怕僅僅只有1.8%。台灣電子業將面臨5~30%不等的關稅轉嫁壓力,台灣50 指數企業中,2025年第二季獲利年增率將從原本的15.2%下修至10.5%。
這樣的數據是相當驚人的,這還不算其他重傷的傳統產業,包括大量在東南亞設廠的成衣、高爾夫球具、製鞋還有汽車零組件等等,如何協助這些產業在訂單急砍的壓力下,能夠盡量留住員工,不要進行大規模裁員,如何進行補助已經迫在眉睫。
紓困政策應搶先說
政府雖然強調,希望能盡量降低川普的關稅數字,但是從當今的國際局勢來看,大批各國政府的代表都在美國排隊,等待談判,未來也不知道多久會有效果。這種不確定性,對於企業經營都充滿了變數跟危機,政府不能再要求民眾要樂觀看待談判結果,而是應該未雨綢繆,比民間企業還要悲觀地去擘劃政策,才能讓企業有安全感。
畢竟就連個企業都知道黑雲滿天飛,現在才談樂觀沒有意義。是否能夠從具體的稅務或是補助下手,讓民間了解接下來五月的報稅季,能獲得甚麼樣的補貼,可以盡早讓民眾感到心安。
疑美不該是禁忌
在川普的危機之下,過去政府強調不可疑美,甚至認為疑美就是不愛台灣。這種作繭自縛的話不要再說。政府畢竟是要與民間站在一起,對於民間的質疑憤怒與困惑,要盡量去疏導,而不是只會硬性截堵。美國此一時彼一時,連美國都知道要先自己的利益優先時,台灣還在幫人家數鈔票,實在很奇怪。只有當下趕緊召開國是會議,讓全體國人一起參與,找尋良方才是上策。
在野黨除了情緒性的批判政府之外,也該盡可能找出解方。目前包括桃園縣政府、新北市政府跟台北市政府,都陸續在為企業民間找尋新出路,政府是否能進一步協助,讓在野黨的好方法可以多多擴及更多縣市?這需要政府跟在野黨的專業跟度量。
覆巢之下無完卵,面對川普,台灣需要前所未有的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