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經濟部上周五電價費率審議會原先被認為漲價機率極大,沒想到最後審議會拍板凍漲。對外說明的原因是考量國際關稅變化與地緣政治風險,加上國內國際經濟及物價波動隱憂,讓審議會委員決議本次電價不調整,不過還是有特別提請經濟部,向立法院全力爭取撥補台電預算。
不漲價是讓各界都鬆了一口氣,不過審議會的凍漲理由,其實是這陣子不管是媒體跟學界都一再提出同樣的理由,台電卻是一直不斷強調不漲不行,甚至還傳出會大幅漲價。會這樣急轉彎,除了證明外界的研判是正確的,也凸顯台電原先還是希望能漲就漲。
漲電費拖慘南韓經濟
台電的心態不難理解,站在經營的立場希望增加收入、降低成本是人之常情,但是電價漲跌對民生的影響,卻不是一家台電公司可以扛起責任的。
南韓《經濟日報》30日才報導,因為韓國工業電價飆升,讓需要大量電力的企業紛紛關廠。南韓前2大合金公司僅在國內維持營運最低限度的生產線,還準備將主要設施轉移到海外。南韓水泥業有30%的工廠不敷成本決定停產,鋼鐵企業也僅在電力便宜的工作日晚上或週末開工。甚至都傳出南韓製造業恐怕因電費負擔而瀕臨崩潰。
台灣無論是傳統產業還是服務業,同樣都依賴大量電力運作,不論是外在國際環境,或是內在產業需求,其實都沒有電力漲價的空間。電價審議委員會一年通常是兩次,在三月跟九月。如果這次不漲價,是否預期九月又要漲價?這樣的氛圍,大概從六月各方反應就會開始蠢蠢欲動,如果台電再放話必須漲電價,請問台灣的各大小企業有辦法安心工作嗎?
半年一次議決企業不安
只要電價有調漲可能,各企業都必須提前因應,不可能等到真的宣布電價調整才有反應。包括成本評估、原料採購、製造過程跟下游分配,在在都可能牽一髮動全身。如果目前國際國內長期環境不變,其實電價是否就至少一年先不要變動。因為目前不管是美中國際競爭,川普對台灣可能施加的關稅,甚至是整體經濟情勢都不容樂觀。
與其讓企業為了政治力的運作在那邊提心吊膽,不如讓企業知道政府穩定物價電價的決心,更能夠讓企業放心運作。
核電應理性討論
立法院教育及文化委員會正在排審攸關核電廠延役的《核子反應器設施管制法》修法草案,反對聲浪依舊很大。質疑的部分包括台灣核電廠的使用時間超過40年,安全系統要如何升級?
另外低階核廢料的儲存廠面臨飽和,核廢料的存放問題仍然未解,各縣市對永久處置廠沒有共識等等。這些都是目前的困境,但是如果電費問題迫在眉睫,這些問題還是要想辦法求取共識,進而進一步解決。如果只因為有困難就不做,那台灣的電力危機還是一大隱患。
綠電並不會從台灣的電力市場退場,而是進一步優化分配。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副召集人、和碩董事長童子賢主張「三成核電、三成綠電、四成火力發電」,童子賢深得賴總統信任,同時也是業界實務的能手,他會提出這樣的比例,相信並不是信口開河。如果各界能夠更仔細討論,而不是聽到核電就反對,聽到綠電就贊成,對於下一步的求取共識會更有幫助。
政治安定人心
不管是多大的政策,都需要政治先決定。期望台灣的電力國是會議可以趕緊召開,普納各方專家學者,相信藉由這樣的方式,可以海納百川所有看法。最後再由政府高層來做出政治判斷,也會更有底氣。
電力供應不分藍綠,人人都需要,希望政府的決定能讓企業人民都更加安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