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伯恩跟你談減重》從胖醫生到減肥醫生

劉伯恩 / 資深減重醫師 2025/02/23 11:01 點閱 186 次
「夜食症」(NED),就是白天吃得少,晚上吃得多,吃完就睡,暴飲暴食,加上完全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也跟著變差了。(網路截圖)
「夜食症」(NED),就是白天吃得少,晚上吃得多,吃完就睡,暴飲暴食,加上完全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也跟著變差了。(網路截圖)

幾天前有一個做服飾生意的病人看到我就有所感地說:要做到醫師您的生意好像很難喔!因為我幾年來看你穿的褲子腰圍都是一樣很多門診患者,甚至是一些許久不見的親朋好友們,都會向我問上一句:「劉醫師,你怎麼都不會胖?」

胖子減肥醫師

這個問句,現在聽起來是沒錯。現在的我,體重約莫53公斤,對照身高,BMI值是19,確實是不胖;但是,數年前的我,卻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胖子。最近在整理書櫃時,意外發現當年的照片,圓圓的大餅臉,沒有腰身的身材,自己都被照片中的自己給嚇了一大跳。

看著照片裡的自己,再對照現今的模樣,不自覺也會懷疑起:「照片裡的人真的是我嗎?」大大的臉、圓滾滾的身材,一看就是個胖子,當時的體重大概有75公斤,腰圍有35吋,對照起現在,體重53公斤,腰圍28吋,著實瘦了好幾圈。

我是複合性肥胖

分析自己的肥胖類型,可以說就是一種複合性肥胖。 那個時候還在市立醫院駐診,除了門診之外,還要開刀,一旦進入開刀房,就很難三餐定時定量,往往一個刀下來好幾個小時,再加上全神關注在病人身上,根本忘記「餓」這個字,等到忙完了,才會覺得肚子餓,這種餓過頭的餓法,讓我抓到什麼東西就吃,根本不會去想到飲食均衡、營養兼顧。

所以那個時候,我完全不忌口,澱粉、麵包、巧克力、蛋糕、糖果、餅乾、零食……,只要能填肚子的,我幾乎都吃,再加上小時候家裡窮的緣故,好像有一種所謂的「補償心理」,很擔心沒得吃,結果卻反而因此而吃得更多。

所謂的「夜食症」

更可伯的是,我的「狂吃」,幾乎都在晚上,套句醫學名詞,就是所謂的「夜食症」(NED),就是白天吃得少,晚上吃得多,吃完就睡,暴飲暴食,加上完全沒時間運動,身體代謝也跟著變差了。我還記得小時候上學,每天都要走很久的路才能到學校,一雙鞋平均半年就磨破了,等於一年要換上二雙鞋,但自從當醫生之後,卻是五年才換掉一雙鞋,可見當時我連走路都懶了,更別說運動了。

也許很多人要問:「劉醫師,你是減重專家,怎麼會把自己吃得這麼胖?」

投入「肥胖症」研究

這個問題在以前,我可能還不知道該怎麼回答,因為「肥胖症」是一門新興醫學,在我的求學階段,還沒有任何一位教授或學者在課堂上、臨床上教導「肥胖症」這個名詞,甚至連「卡路里」的概念都很模糊。我是從學校畢業之後,因為自身的感受,才開始自學,自從走上研究「肥胖症」這條路。

當時我很胖,胖到身體代謝變差,膽固醇也高,跑不到一百公尺就會喘,爬樓梯更不用說了,爬不到二層樓就氣喘吁吁,睡覺打呼鼾聲連連,年紀不大,毛病卻一堆,就是因為這樣,才讓我踏上研究肥胖這個新興領域。

現在,我可以很明確的指出,當時我的肥胖類型,是一種壓力性的都會型肥胖,也是代謝差的病態型肥胖,也是澱粉、零食吃太多的澱粉型肥胖,綜合起來,就是一種複合式肥胖。

美食當前的自制

開始研究肥胖,當然就慢慢懂得控制體重和減重,現在的我,體重53公斤,身體狀況都OK,每天可以輕輕鬆鬆跑完4公里,早晨不管春夏秋冬,也不拘室外溫度如何?我都固定有20分鐘的戶外晨泳習慣。

說真的!成為一個減肥專科醫師,有一個至今未公開的秘密:就是每次在美食當前的時刻:我第一的反應就是:告訴自己,無論多香多誘人的料理擺在眼前,我是減肥醫師,千萬不能大吃大喝,一定要顧好「不能胖」的形象,所以常會自然反應呈現熱量多少的數據在腦海中!

或許有些人會認為這是一種「折磨」,但久而久之似乎已經成習慣的反射動作。而我常送給有心想減重的朋友一句話就是:減重要生活化!畢竟體重控制也是人生健康規劃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