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華人社會仍沉浸於春節氛圍的同時,美中兩國貿易爭端似乎再度復燃。不過,從川普競選開始大張旗鼓宣稱將對中國大陸進口產品課徵60%關稅,至上任總統之後卻僅課徵10%關稅,讓國際社會感覺「雷大雨小」。
至於最近所批准的「對等關稅」,向誰徵收?多少稅率?何時課徵?皆未明確,更是讓市場認為美中關稅大戰未必爆發,仍然有所轉圜餘地。
關稅戰略優勢不再
回顧2018年,川普首次啟動對中產品課徵關稅,雖雙方不斷相互加碼關稅報復,但中國大陸對美貿易享受3750億美元高額貿易順差。若在極端下採取對等課徵對手全部產品關稅,則中國大陸貿易損失將會超過美國,迫使中國大陸移樽就教進行談判,最後簽署《美中第一階段貿易協議》。
相對目前中國大陸對美貿易順差仍然高達3610億美元,面對國際環境急劇變化,雖目前中國大陸「名目GDP」不及美國,但若以「購買力平價(PPP)」計算則是超過美國,此意味著中國大陸對關稅的承受力道,已經不在美國之下,如果如法泡製過去「威懾」模式,在「戰勝不復、應形無窮」戰略理論下,最後恐將淪為「事倍功半」結局。
也就是說,此次川普似乎顯然較為低調,並非有意討好中國大陸,而是過去八年以來美中爆發兩場貿易爭端,其特徵已呈現截然不同的內涵,迫使川普認為對中採取關稅戰略不易取得優勢下,必須改懸易轍。這些現象,包括:
美國經濟外強中乾
其一,過去8年美國經濟被嚴重的國債拖累,從川普第一任期開始的國債餘額20兆美元,歷經拜登4年任期之後,國債餘額已增加至超過36兆美元;加上受到俄烏戰爭、通膨陰影未曾消散等多重因素影響,美國經濟已經呈現外強中乾現象,如果再度爆發貿易爭端,恐讓美國經濟因呈現滯脹而轉為衰退,甚至導致陷入蕭條。
其二,相對8年之前中國大陸產業結構已經脫胎換骨,如果美中再度爆發貿易爭端,中國大陸不再淪為挨打,而是已累積重挫美國的實力。從最近許多國際權威智庫的分析指出,在「中國製造2025」計畫中,除了高階晶片製造等部分領域尚待突破之外,多數領域例如汽車製造、航空航天、核能設備、新材料、機器人、人工智能等皆有突破,甚至領先美國,已經形塑「全球G2」格局。
對美出口占比下降
其三,2018年美中爆發貿易爭端,該年中國大陸對美出口占總體出口的比重達到23%,隨著中國大陸經濟從高度依賴出口,轉型為透過內需消費作為成長動能,至2024年時占比已下降至不及15%,課徵10%關稅將不致於對貿易動能造成致命之影響,加上對中國大陸GDP的衝擊大幅減輕。也就是說,此次面對川普課徵10%關稅,中國大陸立刻選擇反制措施,其實是反映無懼貿易爭端升級的對抗意志。
誠如許多學者專家指出,川普對中關稅戰略僅是耍耍威風,一旦與習近平通話從中獲致利益後,將會擱置關稅大棒,偃旗息鼓。很顯然地,在「全球G2」時代來臨下,中國大陸將不再認為是應該被置於「扈從」美國的地位,而是尋求與美國共同扮演區域經濟繁榮之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