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50/big/1200x800_wmky_565235526890_202403220038000000.jpg?1739346956)
隨著美國對各國跟台灣催逼關稅的節奏逐漸逼近,台灣的物價其實也在跟著波動。
台鐵公司各路線一口氣平均要漲價25%以上,跟高鐵票價已經所差無幾。經濟部長郭智輝上節目預告,也希望可以調漲電價,調整的時間就訂在四月。
各行業有漲價壓力
知名的咖啡連鎖店、速食店也跟著漲價,平均計算披薩貴40元、漢堡漲10元,果汁、咖啡飲料也都貴了5到10元。這一波漲價與其說是原物料調整,不如說是反映成本提高,各行各業其實都有漲價的壓力。
這一波漲價不可小覷,主因是最大一波漲價潮可能還沒有來到,美國川普總統宣布的新關稅,預期二月底到三月才會輪到台灣,到時候台灣的傳統產業如果遭到制裁,那成本必定會水漲船高。
羊皮出在羊身上,最後恐怕還是消費鏈末端的消費者必須買單。在這樣一波大衝擊到來前,卻不見政府有任何預備措施,這恐怕才是最讓民眾憂慮的部分。
應還稅於民
台灣馬上就要進入繳稅季了,在基層哀聲震天的時候,我們卻驚人地發現2024全年稅收3.76兆元,超徵5238億刷新紀錄。國民黨對於民怨也很敏銳,立即提案要求政府比照2023年,啟動「還錢於民2.0」,全台灣每人發一萬元現金。
是否要全民發錢可以討論,但是身為執政黨的民進黨,的確應該規劃是否要補貼或資助弱勢產業,或是幫助弱勢群體。這些來自於民眾的稅金,應該要還財於民,而不是又流向國庫。
政府必須要有極高的敏感度,尤其在漲價的範圍還在擴大的當下,會讓台灣人民的痛苦指數繼續升高。2024台灣新生兒是連9年下降,甚至罕見出現龍年出生數低於虎年。內政部統計,2024年新生兒13萬4856人,較2023年減少715人,台灣人口連續負成長。這會不斷加劇台灣內部的人口危機。
台灣薪資偏低
當務之急,除了政府發放補助之外,台灣政府的確應該正視漲價的必要性。台灣物價萬年不漲的惡習,可以說是跟亞洲各國完全相反。日本跟韓國已經多次調漲基本工資,讓原先就大幅領先台灣的薪水,繼續拉大差距。
台灣的窘境已經不是人才外流,而是想要吸引外籍人才都非常困難。試想如果連去澳洲打工留學,都可以賺個一百萬存款,還希望人才留在台灣打拚,無異是緣木求魚。
現在思考台灣薪資結構正是最好時機,因為漲價壓力來自外界,也就是美國川普。台灣剛好藉此機會重新調整國內的薪資水平,來符合成本跟效益。政府不該滿足於過去基本工資一連九漲,因為台灣的漲幅遠遠低於日韓的幅度,現階段的薪水也根本無法競爭。
台灣之光台積電可以說是全球第一,但是一旦開設日本廠或美國廠,員工依然趨之若鶩,這證明台灣本身的誘因還是不足。這種本店還遜於分店的氛圍,就是一種警訊。
美日韓思降低成本
美國總統近來推出多項政策,小至停用紙吸管,改回用塑膠細管,大到停止補助風力發電等等綠色發電,改回傳統石油、天然氣。除了產業政策之外,最重要就是考量成本效益。台灣至今還是堅持綠能發電,其實在當今經濟壓力之下,核能發電已經是越來越多先進國家的選擇。
從2024年年底,日本就已經改變政策,恢復核能發電,韓國2023年核能發電,甚至還創下歷史新高的紀錄。只有台灣繼續堅持反核到底,如此下去,如果連便宜的電價都不可得,還談甚麼發展大型晶片半導體工廠,或是AI計算中心呢?
政府必須盡快讓台灣有便宜優秀的基礎設施,而不是起跑點就輸給其他國家。
政府要給予人民方向,在當今世界局勢混沌,萬物漲價的壓力之下,如果還沉溺在內鬥罷免,恐怕台灣距離其他國家,只會越來越沒有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