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清德總統於10日召集五院院長進行國政會商,希望能化解政治僵局。這樣的院際協商能不能成功?看來是比較悲觀,因為大環境並不利於協商,有如在烈焰中撒一滴水,杯水車薪所能達到的效果甚微。
民眾在意的是甚麼
賴清德總統召開的院際協商,這次會商的成員包括副總統蕭美琴,還有行政院長、立法院長、司法院長跟監察院長。重點其實只有兩個人,就是賴清德總統跟立法院長韓國瑜,行政院長卓榮泰跟韓國瑜常常見面,其他三院院長除了吐吐苦水、抱怨沒錢之外,也不能真正協商甚麼。所以更核心的問題是,韓國瑜能夠承諾甚麼?改變甚麼?還是只是做個信使?
在會商之前,如果大家注意一下周一的政治新聞,名列前茅的不是院際協商,而是過去被取消的七天假,國民黨團準備提案修法恢復。對於百姓來說,或許高層政治人物以為院際協商很重要,但是為什麼百姓更關注的是七天假?因為這才是民眾切身相關的利益,如果直到現在,高層都還看不清百姓的想望,那施政就不能達到民心,也不會獲得支持。
議題要人民有感
同樣的態度,我們回到院際協商。是要討論有哪些法案,更能達成民眾的需求嗎?還是要討論接下來的施政,兩黨可以怎麼合作呢?很遺憾,我們這次所看到的議題,只有一樣,就是預算通過不力,接下來有沒有補救的方法?
預算被砍,當然藍綠的詮釋完全不一樣,但是至今為止我們看到的,許多行政單位把電燈取消,記者室關了,手語老師不請了,甚至貼出告示,說要暫停民眾服務。
行政單位這些作為民眾會有感嗎?甚至總統府說要停發公務員一萬元的獎金,都拿出來說嘴。這些看在庶民眼裡,或許只是看見了公務體系花錢的另外一面,而沒有感受到刪減預算對自己的影響。哪一些項目的預算應該要爭取恢復,哪一些在檢討過後,可以適度減少。
這是一個理性的問題,在院際協商之前,行政院就應該要提出內容,讓全民檢視。如果得當,也可以成為院際協商的靠山,可惜始終都沒有看到,這95分鐘恐怕也讓民眾無感。
台灣現在面臨的種種危機,包括低薪、電費、競爭力跟教育等等問題,如何去處理跟支應這些問題,才是政府提出預算的目的,也應該是這次院際協商的重點。其實要說在野黨立委上任至今,許多法案沒有甚麼特殊創見,只是把過去民眾在意的權利,給恢復過來而已。就像這次的七天假就是一例,如果執政黨想要證明自己的能力,那就該努力提出更好的法案,而不是動輒扣上在野黨親中的紅帽子。
韓國瑜謹守本分
立法院長韓國瑜在他院長的表現當中,看得出來就是要努力維持一個客觀中立的表率。在這一年當中,幾乎不曾看過他跳出來聲嘶力竭的爭取甚麼,在這樣的氛圍下,希望韓國瑜能夠因為跟賴清德總統會商後,突然大刀闊斧的要求國民黨立委,根本是緣木求魚。
因為這跟韓國瑜自己的人設完全背道而馳,韓國瑜可以轉達、轉述,甚至向國民黨立委說明,向黨中央建言,但是核心還是國民黨中央跟立院黨團。解鈴還須繫鈴人,賴總統如果不能跟真正的關鍵對手達成共識,跟韓院長見一百次面,都不會有效果。
真正需要見面協商的是賴總統跟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或者可以再加入民眾黨主席黃國昌。針對彼此政見法案的不同互相協調,不然國民黨多數優勢,又面對大罷免的反制,怎麼可能願意退一步釋出善意?這樣的局面,台灣百姓人人旁觀者清,如果當政者執意不做,那就不是抓不住重點,而是裝睡的人叫不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