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鋼琴師》見證大航海尋夢潮

簡秀枝 2025/02/05 15:43 點閱 82 次
《海上鋼琴師》的鬪琴喬段,是整部電影的高潮。(網路截圖)
《海上鋼琴師》的鬪琴喬段,是整部電影的高潮。(網路截圖)

《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重新登上大銀幕了。那是敍述誕生於海上的音樂奇才,精采不凡,且富爭議的一生。

4K修復令人落淚

相隔22年的此時此刻,透過4K修復,再次讓 《海上鋼琴師》上映,經典好片,在歷經歲月流逝、跌宕起伏之後,影迷重返故事現場,內心的感動,澎湃洶湧,甚至熱淚盈眶。

與其說,《海上鋼琴師》是海上鋼琴師「1900」的個人傳記故事,不如說是非常大時代縮影。20世紀初的大航海狂潮中,歐洲人接踵登船,航赴美利堅合眾國,追夢淘金,前撲後繼,由社會底層帶出的爵士音樂,恭逢其盛,伴隨社會的悲喜,如野火燎原,造就了自學成才的「1900」,成為維吉尼亞號(S S Virginian )上,口耳相傳的精彩傳奇。

海上鋼琴家的一生

88顆琴鍵敲出的音符,是整部電影的引線,串接出維吉尼亞號,海上鋼琴家的一生,也牽引出高潮迭起的鋼琴故事,耐人尋味。

《海上鋼琴師》,是義大利著名導演朱塞佩多納托雷(Giuseppe Tornatore,1956-)的作品,卡司陣容堅強,配樂由大師顏尼歐. 莫瑞克奈(Ennio Morricone,1928-2020)坐鎮執掌。 顏尼歐. 莫瑞克奈生前作品已超過500部,風格跨越爵士、流行、前衛、古典,以及及最著名的義大利式西部片(Spaghetti Western)。他們合作超過10部電影,其中最特別的就是《海上鋼琴師》(The Legend of 1900)。

由於該片男主角提姆•羅斯(Tim Roth,1961-)是最後臨時決定換角最後才「上船」,導演托納多雷為他趕寫劇本的同時,配樂顏尼歐. 莫瑞克奈也開始編寫所有主題曲,兩人得同步進行、並相互諮詢。


”AA”

用音樂打造的船

導演托納多雷驚訝發現,配樂顏尼歐. 莫瑞克奈因為成長與創作歷程的近似,幾乎把自己代入了片中年輕的鋼琴師「1900」的角色中,他們有志一同,無論如何,都不肯離開用音樂打造的船。

該片深情動人的配樂,果然成為一大亮點。顏尼歐.莫瑞克奈揉合了爵士、雷格泰姆(Ragtime)和古典等曲風,藉由提姆•羅斯「以88個琴鍵演繹出無盡的世界」,1999年奪下義大利電影金像獎最佳音樂、2000年金球獎最佳原創配樂,意義非凡。

提起《海上鋼琴師》的20世紀初,有兩個標制型事件,一是大航海時代,歐洲人遠赴美國移民追夢的年代,二為爵士(Jazz)音樂,由社會底層向上發展的崛起年代,但來得急,去的也快。

爵士樂的來源

嚴格來說,爵士樂源於19世紀末期至20世紀初期的美國紐奧良非裔社區,植根於藍調和拉格泰姆音樂,以及歐洲的軍樂,開枝散葉發展而來的。

自1920年代以來,爵士已經被認為是音樂表達的一種主流形式,以若干相對獨立的、傳統的流行音樂風格的形式,表現出來,相對獨立的風格間,也有關聯,其間的紐帶,即是非裔美國人的音樂與歐裔美國人音樂之間的互相融合,航行於歐洲赴美國的輪船,正是重要載體。

「1900」在充滿著歐洲人、美國人和黑人的移民環境中,被黑人養大的,從最底層成長,受到雷格泰姆(Ragtime)音樂啓蒙,和布魯斯(Blue)影響,自學成才,整個影片中,展現出的爵士情節,已不是一個虛擬藝術家的傳奇人生,而是不折不扣爵士樂擬人化形象。爵士樂從底層誕生,輝煌時人見人愛,最後沒落。

「1900」與爵士樂的介紹,有異曲同工之妙,他們都沒有國籍,沒有生日,沒有家⋯。影片中精彩絕倫的「鬥琴」喬段,約在20世紀的30年代左右,那正是爵士樂展露頭角的時間,1954年維吉尼亞號(S S Virginian )正式報廢,那也是爵士樂殞落的時間,幾乎重疊。

1900以船為家

《海上鋼琴師》故事情節,有3重點:
維吉尼亞號(S S Virginian )蒸氣輪的底層鍋爐人丹尼爾,在船艙上發現棄嬰,他愛心湧現,決定予以收養,因為當天是1900年元旦,即為嬰兒取名為「1900」,撫養教養他成人。怎奈,天公不作美,丹尼爾在意外中死亡,「1900」再次成為孤兒,從此以該船為家,躲藏逃避船長趕他下船。「1900」靠著船上工作人員生活,並利用船上的表演鋼琴自學,練得一手好琴藝,神乎其技,娛樂船上賓客,因此,聲名遠播,迎來慕名者登船體驗,甚至讓爵士大咖登船鬥琴。

「1900」習慣海上生活,但對初上船的小號手來說,又暈又吐,無法適應。「1900」及時解救,用鋼琴帶著小號手,坐在鋼琴椅上,鬆開戒輪,圍繞著室內旋轉了起來,彷彿與海共舞,結果撞壞了船長門窗,被罰以鏟煤處分,但讓兩人結為莫逆。他們經常在樂團中共同演出,小號手成為「1900」短暫生命的陪伴者與見證人、最後道別人,也是事後對外含淚說故事、赤膽忠心的好知己。

搭乘3等船艙的老農,聽到「1900」悽美琴聲,拿出隨身的手風琴作陪。他原是以耕作為業,足不出村,但噩運來襲,老婆跟人跑,5個兒子死於疫情,為了留住唯一的女兒,他們逃離家園,對外尋找活下去的機會。

鬪琴喬段,是高潮

老農從登高遠望時,聽到海的聲音,海的吶喊,他因此體悟到走出家園,探索新世界。
老農女孩,偶然在窗前驚鴻一瞥,成為「1900」即興演奏的靈感來源,準備錄上唱片,他急於把唯一錄音母帶贈佳人,更在女孩消失在人群後,他曾動起上岸尋芳蹤的念頭。
《海上鋼琴師》的鬪琴喬段,是整部電影的高潮。自詡足「爵士樂發明人」的美國爵士樂鋼琴家傑利•羅爾•莫頓(Ferdinand Joseph LaMothe,1885-1941),耳聞在船上有位琴藝高超的 「1900」,他很不服氣,特別登船找 「1900 」鬥琴。


”AA”

趾高氣揚的傑利•羅爾•莫頓,志在必得,連握手都不肯,他不可一試地以《big foot ham》開場,還搞不清楚狀況,沒有得失心的「1900」,輕輕鬆鬆以聖誕歌曲《silent night》回應;傑利•羅爾•莫頓十分不爽,再談即興曲《the crave》,並把點燃的香煙,放在琴上,曲畢香煙正好燒完,他的聲音輕柔地連煙灰都沒有掉下。

其實,整個《海人鋼琴家》電影,以爵士樂為主,在表現憂鬱傷感的調子上,非常貼切。舉兩首最悅耳的曲子為例,一首是《Enduring Movement 》,大家在鬪琴的喬段中,聽得淋漓盡致、感佩不已。另一首是《PlayingLove》,是 唱片公司慕名登船錄製。當「1900 」在郵輪上即興演奏該曲,作為灌制唱片之需,正巧弦窗外,驚鴻一瞥,見到清純的農家女孩,「1900」心中萌生愛戀情結,而即興創作了一段旋律,溫婉細膩,有如喁喁私語,成為電影中,最動人樂章。

相隔22年,再次坐在電影院欣賞《海上鋼琴師》,對於現實世界有更多的體驗,感觸深刻對於電影中,許多對話,非常值得咀嚼玩味。走出電影院,設法收集「1900」的談話,句句真心,字字血淚,讓人感動落淚。 (照片:網路截圖 )


”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