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是什麼》

醒報編輯 2025/02/02 20:04 點閱 184 次

我們所認知的西方文明,是萌芽於古希臘羅馬,接著度過漫長的中世紀黑暗時代,再由文藝復興延續至啟蒙運動催生的現代性,然後一路發展迄今。

我們在課本上學到這套直線演進的西方文化宗譜,並且理所當然地接受,但實情真的是如此嗎?

在《西方是什麼》這部大膽的、以故事為導向的歷史重述中,諾伊絲‧麥克‧斯維尼透過十四位古今人物的生平與思想,揭穿西方恢弘故事的真相。

從希羅多德到林鄭月娥,這十四位出身自歐亞非及北美各大洲的人物,都在西方世界的創造中發揮了作用;他們的命運與觀點不約而同地反映其所處時代的精神典範,呈現這個版本的西方觀念如何形成的背景與脈絡,也解釋了為什麼我們長期以來會誤解它。

起源很重要。當我們問:「你是哪裡人?」通常我們真正想問的是:「你是什麼人?」不管對於個人、家族或整個國家,都是如此。對於西方這樣一個龐大又複雜的實體,這點依然適用。

西方正受到文化戰爭的撼搖,而這些文化戰爭的核心,正是起源與身分認同的交叉點。過去十年來,我們目睹政治語言的惡性分化,看見雕像被推倒,也看見現任國家領袖在大選中舞弊。

西方的身分認同問題,主要是對全球趨勢的回應。世界在改變,西方的主導地位也在動搖。在歷史上的這個時刻,我們有機會徹底重新思考西方這個概念,重新塑造它,以創造更美好的未來。只是,要做到這點,我們必須願意面對過去。只有弄清楚西方從哪裡來,我們才能知道西方可以如何、應該如何。

西方的明確特徵

「西方」這個詞指的可以是地緣政治上的組合,也可以是文化群體,通常用來稱呼一組共享文化特色與政治經濟理念的民族國家。

這些特色與理念包括代議民主與市場資本主義等方面的準則,建立在猶太教與基督教道德架構上、名義上的非宗教國家,心理上傾向個人主義。這些都不是西方專屬,也並非整個西方普遍如此。

不過,經常出現全部或其中大多數,就算是典型。許多更為老套的西方象徵,比如香檳、可口可樂、歌劇院和購物中心,也是同樣的情況。不過,西方倒是有個明確特徵,那就是基於共同的歷史、傳承與身分認同,認為彼此擁有相同的根源。

西方的起源神話

在西方的起源神話中,西方歷史順著時間不間斷往上追溯,穿過現代大西洋和歐洲啟蒙運動,通過璀璨的文藝復興和黑暗的中世紀,最後回到它的起源,亦即羅馬和希臘的古典世界。這已經變成標準版的西方歷史,既權威又陳腐。但這是錯的。這個版本的西方歷史不但偏離事實,也是意識形態的產物。

這是一段恢宏的故事,將西方歷史塑造成單一、連續不斷的線,從柏拉圖連接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並且經常被冠以「西方文明」這個便利的簡略用語。

容我澄清,本書的重點並不是探討西方這個文化或政治實體的興起。坊間已經有太多這方面的書籍,從各種角度說明西方如何取得全球主導地位。相反地,本書旨在探討某個特定版本的西方歷史如何崛起。

這個版本如今已經無所不在、根深蒂固,人們幾乎不假思索地接受。然而,這個版本卻有道德上的疑義,也不符事實。本書要拆解「西方文明」這個恢宏故事,消除其中的歧義。

西方恢宏的文明

這個版本的西方歷史——這套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在我們周遭隨處可見。我還記得我在什麼情況下真正意識到它有多麼根深蒂固。

當時,我在華盛頓國會圖書館的閱覽室,不經意抬頭望向天花板,突然有種被人盯著的不舒服感受。盯著我的不是認真盡職的圖書館員,而是十六尊真人尺寸青銅雕像,就站在金色圓頂下的藝廊裡。

其中,來自古代的有摩西、荷馬、梭倫、希羅多德、柏拉圖和聖保祿。來自歐洲舊世界的有哥倫布、米開朗基羅、培根、莎士比亞、牛頓、貝多芬和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來自北美新世界的有法學家詹姆斯.肯特(James Kent)、工程師羅伯特.富爾頓(Robert Fulton)和科學家喬瑟夫.亨利(Joseph Henry)。

那一瞬間我醒悟到,這間閱覽室的配置(不只雕像,還有牆上的壁畫,甚至書架的排列)都在強調一件事:我們這些坐在裡面的人,都屬於一個往上回溯數千年的知性與文化傳統。我們在閱讀時,那個傳統裡的祖先真正意義上看著我們,目光裡帶著鼓舞,或是評斷。

當時,我腦海閃過兩個不愉快的念頭。首先,我直覺認為自己格格不入。我覺得在一個想像中以白種精英男性為代表的傳統裡,像我這樣的混血女性不屬於這裡。我又覺得這個想法太可笑,連忙將它驅除,畢竟當時我就以特殊資格坐在裡面。

可是,另一個更沉重的念頭緊接著冒出來。這十六位人物真能代表西方的過去?將他們串連在一起的那段故事是真正的西方歷史嗎?

標準的西方文明

西方文明的標準故事無所不在,我們幾乎從不費心推敲,更不會提出質疑。事實上,雖然越來越多人挑戰這個標準故事,而且挑戰成功,它依然充斥在我們周遭。不管是學校教科書或暢銷歷史書籍,在解說西方歷史時,通常「從希臘羅馬時代開始,經過以歐洲對外探險與征服時代為焦點的歐洲中世紀,而後在現代世界裡詳加分析」。

這類著作中用來描述西方文明的文字通常布滿世代傳承的隱喻,使用「傳承」、「演進」與「祖先」這類詞語。我們一而再,再而三聽到「西方文明是古代希臘人、羅馬人和基督教會留下的遺產,透過文藝復興、科學革命和啟蒙運動傳遞到我們手上」。

我們從小就被灌輸這種概念,認為西方文明是連續不斷的文化傳承。有一套頗有影響力的奇幻探險童書在前言形容西方文明是「活生生的力量……是火焰」,起源於希臘,從那裡傳遞到羅馬,而後抵達德國、法國和西班牙,在英格蘭停留幾個世紀,最後花落美國。起源很重要,當我們聲稱西方從哪裡來,就是在說明西方究竟是什麼。

文明故事反覆出現

不管是民粹主義政治家的演說、新聞工作者的措辭或權威人士的分析,都明確提及這個假想的西方文化宗譜,所有政治人物使用的標誌與辭令也看得見它的蹤影。此外,人們會刻意強調古代的希臘羅馬是西方的發源地,當代政治辭令也頻繁提及古希臘與古羅馬。

二○二一年一月六日示威群眾衝進美國國會大廈,宣稱要捍衛西方價值觀。他們高舉的旗幟寫著古希臘標語,手中的海報也將前總統唐納.川普描繪成凱撒大帝。有些人頭戴複製的古希臘頭盔,更有人身穿全套羅馬軍服。

二○一四年歐洲聯盟(以下簡稱歐盟)著手解決非法移民與難民潮問題,選用的名稱是「祖訓行動」(Operation Mos Maiorum),指涉古羅馬傳統。二○○四年奧薩瑪.賓.拉登宣布對西方發動聖戰,號召穆斯林共同「對抗新羅馬」。

然而,這個西方文明故事不只反覆出現在歷史書籍和政治現場,它也圍繞著我們,成為我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在電影和電視裡看見它的蹤影,深植在選角導演、服裝設計師和配樂師的選擇裡。

我們看見它銘刻在石碑上,不只在國會圖書館,也在全世界不管是帝國首都或殖民地建築物的新古典建築風格裡。它是如此普遍,我們大多數人都視為理所當然。但它是真的嗎?

研究方向的轉變

在華盛頓那個陰雨的午後,這些念頭快速閃過我腦海。在那之前將近二十年的時間裡,我研究的正是西方這些假想起源,而那也是西方身分認同的主要根源。我研究古希臘人如何理解他們的起源,也探究他們建構的神祕宗譜、他們的古老信仰,以及他們如何述說他們的遷徙與根基。

我以自己的職業為榮(至今依然),但在那個當下我侷促不安,因為我意識到自己成為共犯,擁護一個意識形態與真實性都十分可疑的知性騙局——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從那一刻開始,我改變過去探討古代身分認同與起源的分析方法,並且應用到我周遭的現代世界。這本書就是成果。

西方文明事實不符

這本書提出兩個論點。第一: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與事實不符。

現代西方並不是簡單明瞭地起源於古代,也不是直線般不間斷從古代傳到中世紀基督教世界,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來到現代。西方的身分認同與文化不是傳承而來,不是像紐約大學哲學教授克瓦米.安東尼.阿皮亞(Kwame Anthony Appiah)所說,是沿著這條線傳遞下來的「金塊」。這個恢宏故事的問題早在一百多年前就被發現,如今更是有了壓倒性的反證。

時至今日,所有嚴謹的歷史學家和考古學者都承認,整個人類歷史中不乏「西方」與「非西方」文化彼此增益的實例,也認為現代西方文化的DNA很大程度來自形形色色的非歐洲與非白種人祖先。然而,這些文化交流的本質與細節還沒有完全揭曉,也還沒有全新的恢宏故事來取代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

我寫這本書的動機之一,就是想在這方面做點貢獻。另外,目前已經累積不少歷史證據與學界共識,足以反駁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然而,這對廣大群眾的影響還是十分有限,這個惱人的事實成為我寫這本書的另一個動機。這個恢宏故事依然普遍存在當代西方文化裡。明明是一個不可信的歷史幻覺,我們(泛指西方社會)為什麼頑固地緊抓不放?

意識形態實用性

本書的第二個主要論點是:西方文明這個恢宏故事之所以被編造出來、廣為流傳且歷久不衰,都是因為它意識形態上的實用性。

這個故事能夠存在,而且在它的事實基礎早就被徹底推翻的今天依然存在,是因為它具有某種功用。它作為概念性的架構,可以為西方的擴張與帝國主義辯解,也能為持續存在的白種人優勢地位提供理由。

這不代表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是某些邪惡天才的智慧結晶,那些人陰謀策劃出虛假的歷史觀點,藉此圖謀一己私利。恰恰相反。這個故事的編造零碎且隨意,既是意外的收穫,也是盤算的結果。

這個恢宏故事是由許多微故事組成,這些微故事彼此連接,相互交織,各自為特定的政治目的服務。其中包括將古雅典視為民主的燈塔,作為現代西方民主的創建憑證;認為古羅馬人基本上都是歐洲人,古羅馬是歐洲共享的傳承;認為十字軍東征只是基督教與伊斯蘭兩大文明的衝突,同時為反西方的吉哈德和「反恐戰爭」辯解。

這一類微故事的意識形態功用在文獻上有詳盡的記載,每個微故事之所以被闡述,是因為它符合特定敘述者的期待與理想。這些故事每一篇都豐富多彩,令人著迷,希望讀者在閱讀本書的過程中體驗到它們令人驚嘆的多樣性。不過,它們共同組成西方文明的恢宏故事,也變成西方的起源神話。(宇欽/輯)

《西方是什麼》
作者:諾伊絲.麥克.斯維尼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大歷史:從宇宙大霹靂到今天的人類世界》
作者:辛西婭.史托克斯.布朗
出版社:馬可孛羅

此書挑戰了人們對歷史的既定刻板概念,跨越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的界限,提出了一個全新的視角。從宇宙的誕生開始,作者帶領讀者探索從137億年前的宇宙演化,一直到近百年人類進入工業化時代的歷程,這一過程涵蓋了宇宙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及歷史學等各個領域的最新研究成果。

作者深入探討了地球環境的變遷如何與人類歷史的發展密切相連,這種微妙的關係揭示了人類文明的演變和未來的可能走向。

透過跨學科的視角,讀者將能夠更全面地理解人類在這一漫長歷史長河中的位置,以及面對當前與未來挑戰的準備。這不僅是一部歷史的回顧,更是一場思想的探索,啟發我們思考人類的命運究竟會走向何方。

《幽靈帝國拜占庭》
作者:理查.費德勒
出版社:商周出版

二○一四年,深受拜占庭帝國歷史吸引的澳洲知名媒體人暨說書人理查.費德勒,決定展開一段從羅馬到伊斯坦堡的旅程,作為同為歷史迷的兒子的成年禮。

本書既是拜占庭帝國從崛起到殞落的菁華記事,也是父子相偕離家探險的深情紀實。

熠熠生輝的拜占庭帝國以之後更名為伊斯坦堡、具有「眾城之后」美名的傳奇城市君士坦丁堡為中央舞台,上演豐富多彩的歷史大戲,令費德勒為之著迷,一幕幕復仇、貪欲、謀殺的人性戲碼,在費德勒活靈活現的敘述中精彩呈現,讓人彷如身歷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