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ssets/images/000/085/610/big/%E4%BD%A0%E9%80%99%E9%BA%BC%E5%8A%AA%E5%8A%9B%EF%BC%8C%E7%82%BA%E4%BB%80%E9%BA%BC%E9%82%84%E6%98%AF%E8%A6%BA%E5%BE%97%E8%87%AA%E5%B7%B1%E4%B8%8D%E5%A4%A0%E5%A5%BD%EF%BC%9F.jpg?1739097874)
童年時,父母對我們的挑剔、批評、否定與羞辱,內化到我們心裡,讓我們習慣性苛責自己;華人文化對角色的社會期待與標準,也讓我們困在許多的「應該」裡,例如「你應該要煮飯,才是好媽媽。」「你應該每週都要回家,才是孝順。」而從小到大,無法停止的各種「比較」,更讓我們無法看見自己的潛質與獨特。
曾經深陷在「不夠好」的泥沼,宜芳心理師知曉這件事,讓人多麼惶恐煎熬痛苦,因此,她在這本書裡,集結眾多個案,專業又細膩地分析,並一一提出實用的解方以及練習,例如「鞏固正向優點」、書寫「內在對話」、將焦慮「具象化」,以及當嫉妒時,從第三者目光來看待自己等。
當我們能練習接納自己的每個情緒、每個好與不好,就能活出屬於自己的獨特與價值。成為自己,是一個人一生最重要的事了。
有一位四十歲的男性個案跟我抱怨,他的太太常常挑剔他,嫌他掃地掃不乾淨、摺衣服摺得很醜、炒菜炒得太鹹,久而久之,他覺得自己不管做什麼都會被嫌。他每天下班都會在車上多待半小時,打個電動,紓壓一下再回家。
長期下來,他開始出現「習得無助感」,覺得做什麼事都很無力、無奈。
當太太罵他哪裡沒做好,他也不想再多說,反正就照她說的做就好,因為多說,兩人反而吵架。有時候,他甚至只想擺爛,因為不管做什麼,都會被雞蛋裡挑骨頭。談了幾次之後,我鼓勵先生試著邀請太太進到諮商室一起會談。
常常批判的媽媽
進到諮商室,太太不好意思地承認的確有這個狀況。不知道為什麼,她總是很容易看先生不順眼,在職場上、對朋友也是。但在外頭,太太通常會收斂一點,不會表現得太明顯,怕影響人際關係;一回家面對先生,太太看到先生,卻常覺得一肚子氣,覺得先生做什麼都做不好。
我問太太︰「在你小時候,有誰常常批判你嗎?」
一開始,太太搔搔頭,說︰「我一開始想到的是我媽,但我想不到她到底批評我什麼。」講到一半,太太突然恍然大悟地說︰「我知道了!我在我媽旁邊,總是有種隱約不安的感覺,到現在都是……她好像不是真的批判我什麼,而是讓我覺得,我做什麼都不對。像是上個月我們全家都得了流感,或是我最近比較少煮飯,她就說我『沒有把孩子照顧好,只顧工作』,又說我很懶惰之類的。反正只要她心情不好,什麼都可以罵。
心裡不舒服的話
「在我小時候,當媽媽心情好,就說我長得很漂亮,心情不好,就說我怎麼這麼胖……在她心情好時,我可以吃甜食,她心情不好時,她就說:『這麼胖,還一直吃。』所以一直到現在,我常常不知道要跟她聊什麼,因為閒聊也會被念。我講話之前都要想一下,我這樣講可以嗎?會不會又被媽媽念。
「我在媽媽身旁,常常覺得提心吊膽,因為我不知道自己會不會說錯什麼話、做錯什麼事。媽媽的批評,我也可以假裝不在意,但還是會覺得心情不好。
「好久以前有一次,我故作輕鬆地告訴她:『你講的一些話,讓我覺得心裡不太舒服。』結果她反而說我玻璃心、太脆弱。之後,我就不再和她說心裡話了,因為說了,她也聽不懂,我們反而還吵架。」
心理學「防衛機制」
當你覺得自己不夠好,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在心理治療學派中,精神分析提出「防衛機制」這個概念,防衛機制(defense mechanism)可以幫助個人因應焦慮,避免自己被焦慮所淹沒。其中一個常見的防衛機制是投射作用(projection),指的是將個人無法接受的欲望或衝動,歸到別人身上去。
當一個人總是要表現得很強勢、時常怨天尤人、嫌東嫌西,其實是把自己的脆弱及黑暗面投射出去。透過責怪他人,來顯示自己並沒有那麼糟;但實際上,雖然他們表面上時常攻擊他人,但他們卻很容易在心裡不斷責備自己。
一個常常批判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的人,也會很容易將自己的脆弱面及黑暗面投射出去,而覺得其他人做得不好。越是好強、強勢的人,內在可能越脆弱。因為內在太渺小、脆弱了,才需要假裝自己是如此的強大。
對媽媽的理解包容
太太接著說︰「其實,我也不怪我媽,只是覺得跟她在一起時,我有點辛苦,也常常感到很受傷。但我也知道她很辛苦。在我媽還很小的時候,我外婆就離家了,後來外公過世,是她的姑姑照顧她長大的。但姑姑家小孩也很多,沒辦法好好照顧她,能供她吃飽就很不錯了。我媽媽如果有委屈,或是表哥欺負她,總是有苦往心裡吞,沒有人可以說……」
當太太願意試著去理解媽媽為何長成這個樣子,就能對媽媽有多一份包容,同時也減少內疚與自責。
父母對孩子的愛
如果你很容易批判自己、批判他人,很可能也不是你的錯;而是小時候,你在一個常常批判你的家庭中長大。
父母可能長期給孩子「有條件的愛」。「有條件的愛」與「無條件的愛」相反,若父母能給孩子「無條件的愛」,孩子感受到的是不管我做得好、做不好,都是被愛、被接納的。孩子會知道,就算我做錯事,父母還是愛我的。父母可能不喜歡我做的事情,但我還是一個值得被愛的人。
而「有條件的愛」是什麼意思呢?例如︰當孩子考差了,父母並沒有安慰他,或是去同理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遇到什麼困難;而是一直責怪孩子為什麼沒考好。長久下來,孩子可能感受到的是「只有我考得好,才值得被愛」。
我永遠不夠好
我相信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愛孩子的,但若孩子感受到的卻是,如果我考不好,我可能不被愛,或媽媽會比較愛另一個手足,這是多麼深的恐懼──可能被拋棄的恐懼。
不只一個孩子告訴我,他們覺得只有自己成績考好一點,父母才會比較愛自己。每次我聽到這樣的話,都覺得萬分心疼。因為這樣長大的孩子,學習到的是用成就才能證明自己是值得被愛的、是夠好的。當孩子考不好時,孩子不只是面對父母失望的臉孔,還要面對自己內心的自責與內疚。
研究發現,當父母對孩子的學業表現抱持正向期待時,孩子的成績的確會比較好。但研究更重要的發現是,當父母對孩子的期望過高或不切實際,孩子反而會成績變差。
只是許多父母還是認為應該要更嚴格、盯更緊,甚至用羞辱、批評、嘲諷的方式來激勵孩子。因此,孩子感受到的是「我永遠不夠好」、「我很糟,不值得被愛」,課業壓力壓得孩子喘不過氣來。
給自己五分的孩子
在學校,有個孩子講話總是很小聲。談了幾次以後,我發現,她有很深的「羞愧感」。她常常因為大事、小事感到丟臉,也覺得自己有人群恐懼症,只要上台,就緊張到覺得自己吸不到氣。她覺得自己很糟、長得很醜、成績不好、人緣也沒有很好、常常被媽媽和阿嬤罵、從來沒有見過爸爸。
總之,她覺得自己沒有一件做得好的事。這樣長大的孩子,在每一天的生活中,會有多辛苦!
上學期的期末,導師請每位小老師自評分數,這個孩子只給自己五分,但任課老師卻給她十分,肯定她做小老師認真、負責。我看到後好驚訝,這是多麼大的差距。她說,她的確沒有做什麼不好的事情,只是覺得五分好像比較適合自己。
這些把自己批評得體無完膚的孩子,抱持著「我就笨、我就爛、我就是數學/英文學不會」。他可能在上課時就選擇閉上耳朵,考試一考差,就再次驗證自己真的不是學數學/英文或任何科目的料。
這些覺得自己很爛、低自尊的孩子,他要怎麼好好學習?因為,孩子的自我批評,已經把他的耳朵和心給關起來了。
把自己愛回來
孩子開始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如果你很容易批評自己,這不是你的錯!因為,父母(或主要照顧者)怎麼看你,深深影響你怎麼看自己。
當孩子哭泣時,父母若總是跟孩子說︰「這有什麼好哭的!不要這麼脆弱。」久而久之,孩子可能很難去接受自己真實的情緒。孩子因此開始選擇戴上面具,不敢輕易表達最真實的自己,因為真實的自己,可能是不被愛的。
如果你長期在一個批判的家庭中長大,你可能也很難好好愛自己,而時常批判自己。一個常常批判自己的人,自然看什麼都不順眼,而容易怪東怪西。
但現在的你已經長大了,有能力把自己愛回來了。下次,當你看別人不順眼,看自己也不順眼時,是否可以看看自己做得好的地方,告訴自己︰「你已經很棒了!」(宇欽/輯)
《你這麼努力,為什麼還是覺得自己不夠好?》
作者:蔡宜芳
出版社:寶瓶文化
其他書訊:
《街頭的共同體:馬來西亞淨選盟大集會裡的國家與族群》
作者:馮垂華
出版社: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殖民時代以來,馬來西亞不同族群就時常處在不平等的關係之中,而獨立以後,馬來西亞政府也常以種族政治作為施政手段,進一步激化族群之間的矛盾關係。面對這樣的處境,馬來西亞卻難以產生一個跨族協商的公共領域,使各族難以針對公共議題進行交流、互動。直到二〇〇〇年以後,馬來西亞才頻繁地出現以多元族群參與者為主的社會運動,在國家機器之外,創造了一個跨族交流、批判公共議題的空間。其中,「淨選盟大集會」是諸多跨族群社會運動中動員最廣泛、歷時最長的一個例子。
本書以淨選盟大集會作為個案,探討社會運動如何為馬來西亞各個族群形塑一個跨族協商的場域,並討論各族參與者如何在其中產生新的身分認同,從而建立跨越族群的公共性,以此挑戰官方的種族政治意識形態。
《音天也快樂,不討好也不刻意,海正的10堂好過哲學課》
作者:裘海正
出版社:捷徑文化
陰天時陽光被烏雲遮蔽,心情也難免會隨著黯淡的天色陰鬱起來;而當所處的環境不斷以挫折與挑戰消磨我們起初最純粹的自信,我們的喜樂似乎也被奪走了。但烏雲只是遮擋,不能讓太陽消失,只要我們的「心」是健康的,無論面對什麼景況,我們的「光」都能耀眼如常,笑看前方路!書名取諧音將陰改為「音」,不只因為海正是歌手,更是因為音樂使她找到自己的定位。
在本書裡,透過海正的成長背景、愛情經歷,以及在演藝圈中面對的挑戰等生命故事,或許也能激勵你,使你從不一樣的角度去看自己,並開始改變自我,甚至進一步去為身邊的人帶來正向影響,活出自己的獨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