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AI的時代,也是一個人文復興的時代,寫作一事為何與AI有關?本書由此引領讀者深入探索寫作的藝術與心靈的修煉。在人工智慧時代,寫作不僅是技藝,更可視為一種人生哲學,需識得文字的魂魄與靈現,才有辦法深刻思考寫作的本質與意義。
全書共分五講,從寫作態度、技巧到心靈修煉,逐步引導讀者理解寫作是如何透過不斷的自我探索、博雅修養與創新,成為記錄時代與人性的重要工具。有AI伴飛,雖然能提升知識、事半功倍,但唯有親自動手寫作,才能開啟無邊的想像力。勇於面對寫作過程中的模糊與自由無邊際,才能在故事的拼貼與細節掌控中有所突破。
已故記者張繼高先生,曾經說到,寫手必須有志氣,脫離大媒體機構仍然能有影響力,他說文字是可以產生重力的(gravity),那個重力存在於人心,因此用字遣詞要洞察先機,領導潮流,他自己一生思考這個寫作立言的議題。
除了文字之外,他醉心古典音樂,一樣深入淺出,有一回他談到音樂的境界,提到極弱音(pianississimo),就樂譜上三個p,的表情符號。他深感能夠彈奏,聽見,是一種幸福。不論是文字或音樂,他說的就是品味(taste),就是細致(subtlety)。
人生不知道什麼
寫這本書的過程,一直想到繼老的耳提面命。最近閱讀到一本專書講到「成功的偶像品牌更常浮現於直覺與不期而遇的美好因緣而非設計」(even the most successful iconic brands have emerged more by intuition and serendipity than by design)。
直覺與因緣旳力量基本來自在知識大海的聞、思、修不斷突破與煅煉,是勤於發現「不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無知全黒(darkness)。人生要探索的不只是「知道什麼」,更珍貴的是「不知道什麼」。Intuition與serendipity都是偶然,如何感知並抓住,這是奧祕。大自然教會人類的正是認知到奧祕深不可測,值得一世追找。
小澤征爾在與大江健三郎的《音樂與文學的對談》也呈現了極致的美學。有人說:日本人了解藝術、人性、及生活感覺背後,那隱隱然、細微,卻彼此通透的光線。寫作追找的正是這樣的混沌。日本人講人生不完美之美(beauty in the imperfections of life),侘び寂び來註腳。其實是一種「想像成真」(imagination is real)的人間哲學寫實潛力的表現。
寫手的極致是成為有「想像潛力」的紀錄工作者,進而提升為有深度學習力的「大製作人」耐心參與紀錄片的前置作業(preproduction)及後製(postproduction)進行方向、細節修整,過程中才看得見「藝術、人性及生活感覺背後,那隱隱然、細微,卻彼此通透的光線」。這種subtlety及shrewdness細緻入微與眼界城府(厚積薄發),才有由地湧現的機會。
新時代文藝心理學
這本書的藍本是2017年在大愛電視台顧問紀錄片製作時,有感於年輕世代的寫作都遭遇到數位科技的輾壓,而開了課,第一講到第五講是當年的題目,分五周講完。講話的錄音逐字稿一直留在我的手機「備忘錄」中,這幾年,修修補補,加上一些新的進展,第六講、第七講則在AI正式問世後,寫下一些想法及觀察。
書中提到寫作的歷程中,非常厲害的改稿人,是聯合報系的劉復興先生,他英年早逝,是我1980年代新聞寫作的啓蒙老師。他的過世對我的震撼極大,從此少了一位可以分享作品深層哲思的友人。
另外一位是文中提到一位聯合報管圖書館雜誌訂閱的顧問,名字是楊漢之,他很怪,自稱「老怪」,他父親是蔣介石的國庫署長楊綿仲。老怪漢、英文俱強,與張繼高是好友,兩人在1980年代創刊了「美國新聞與世界報導」周刊漢文版,找了台大法律教授陳師孟來主導。工作都在半夜,我常被臨時徵召去翻譯科技新知的文章,很辛苦。真是歲月「動」好。
老怪後來成了1990年代李登輝總統的顧問。我也被拉進去成為「隱形團隊」成員。這些特別經歷,塑造了很多對寫作的特別想像力。不論是張繼高、劉復興、楊漢之,他們的談話,沒有虛辭,記下他們說的,就是一篇好文。李登輝的博學更驚人,說出來的話,也都高知識含金量。
他們的寫作都反映出他們的人文堅持。這次的出書想要表達的正是這樣的「新時代文藝心理學」。
人生輸贏是寫作
在1989-1990年代曾經擔任過《人間》雜誌總編輯,當時社長陳映真組織筆隊伍,為左派理想出力。他有一回一起赴鹿港,為了反杜邦化工建廠而撰寫調查報導,回台北車上,他問我:「如何教導年輕人寫作?」實在不知如何回答。
同樣的問題,媒體名人高信疆也問過,他創辦「中時晩報」時邀請我加入,樹立寫作風格一向是他的辦報起心動念,因此有了很多新創在副刊版面中實驗。
他們都知道,寫作才是真正的人生輸贏。
學習寫作的轉變
一直到了2017年,我才有系統性的想法,確定寫作是可以自我修煉的,並不是「別人教導」。記得當年我曾經嘗試著回答陳映真的問題,我說:「寫作是無法教的,只能不斷的寫,不斷的讀,從嘗試錯誤中累積經驗。」也許改稿是做好故事唯一法門,年輕人學習寫作,要從稿子被改的過程,不斷得到體會。陳映真聽了感到十分挫折,可是這是當時的現實。
幾年來,數位時代的網路蒐尋機制愈來愈強,新的自我學習(self learning)可以在網路上得到相當程度的滿足,但是仍然要依靠文字工作者,自發性的探索知識及突破未知的熱情是否維持高水位。
任何在網路上聲稱的「寫作訓練」,其實對寫作沒有實質幫助。更不要說「教作文」的補習班了,或許應付考試可以,但是這種能力,實在與寫作相差不可以里計。在考試作文得高分的人,不見得就會成為好的寫手。
數位時代的寫作
有了數位網路環境加上掌上手機及WI-FI,又可以直接在手機備忘錄上寫文章,可以蒐尋可以查證,有結果,可以直接copy and paste引述消息或證據,更奇妙的是,在任何環境下都可以寫文章。
我最近出了一本政論書《敘大事 新台灣崛起》全書超過六萬字,69篇專欄論述,全都是2020到2023年,在高鐵上、飛機上,或清晨坐在床上完成。沒有一篇是在書房寫的。而且全部在手機完成後,直接「全選-拷貝」,到LINE 找到媒體編輯帳號直接送出。原稿全都存在手機上。
這樣的作業模式,早在2017年已經開始,也相當程度改變了我對寫作的想法,也許可以將一些寫手的基本功歸納一下,加上多年來的寫作思維整理提供年輕一代的朋友參考。
寫作路上的修煉
書名「寫手修煉」,而不是「如何寫作」,就是仍然堅持寫作是沒辦法教的。雖然說沒有人天生好手,但是的確有些人天分不凡。不論資質如何,一樣都得「修煉」。
買這本書,看完了,就會寫出好文章,是不可能的事。對那些在寫作路上飽受挫折的人,有可能在這本書上的某個段落找到自己的捷徑,但是仍然要「修煉」。也有可能,看完本書,覺得這樣的寫作太難了,至少了解自己為什麼跨不過門檻。
我期待的是看完本書,充滿了對寫作的熱情,而且因此找到「修煉」之路,每日都有驚喜作品的年輕人,學會如何教導自己成為寫手。
AI時代說故事
AI時代,網路四通八達,人人在線,無人不在寫、說、看、聽。但是唯有寫手留其名。不論什麼行業,都必須說故事(storytelling)。
從製造高算力的機器、半導體產業到士農工商,無不需要「故事導引(story oriented)」,包括政治、經濟、金融、社會、人文、藝術、音樂、建築、醫學、天文……每個在線(online),每個離線(offline),都離不開故事。
寫作成了一種「必要能力」,只要想出頭天,非成為寫手不可。在這裡已經不需要舉例,現今在世界站到高峰的人,沒有不是寫手,他們不但能言善道,文采也一樣不凡。
在AI時代,這些「寫手級」的意見領袖(opinion leaders),會更如魚得水,在全球更領風潮。
「不老世代」大趨勢
最近華頓商學院趨勢剖析出了一本書,叫做《多世代革命》(The Perennials: The Megatrends Creating a Postgenerational Society),Perennials 原來是long-term, long-time, 的意思,植物學上叫「多年生」。
這本書書寫的是「不老世代」。跨「多世代」的大趨勢,仍然由嬰兒潮領導,但講究傾聽、合作。幾個統計數字值得注意:
‧ 2030年前,60歲以上的網購族,將超過30歲以下的人。
‧ 老年人每天待在螢幕前的時間高達10小時,比18至34歲的年輕人多了33%
‧ 2030年,美國總消費成長有40%由60歲以上的人貢獻;日本與德國更高達60%和70%
‧ 30歲以上有高達30%至35%的人,正在使用數位平台學習
‧ 高達46%的跨國企業高層看好多世代勞動力
‧ 南韓30多歲的男女,有62%都和父母同住
‧ 員工的創造力巔峰,平均發生在20多歲與50多歲;
‧ 混齡團隊比起同齡團隊,工作績效表現更好。
這樣的多世代「分享經濟」必然讓未來AI介入更深。將顛覆人生、企業、經濟,甚至全球社會。
動手寫才有想像力
AI更將延展至學習領域,拉開科技能力,未來再也沒有教室的概念,直接進入線上學習的世界。以上文字來自這本書的簡介,這樣的寫作力十足驚人。
尤其在教育的領域已經出現「新時代英雄」,AI tutoring(Khanmigo)and Khan academy是多年實踐在家自學(homeschooling)的成功者。創造了新的對話路徑,好老師化身AI,與學生在聊天中輸入高知識含金量的歷史、科學、數學…(a new relationship with the educational content where with the AI tutor, the students can have rich conversations and dialogues with history, science, math and more.)
這是一種knowledge Uber的「及時派送」,AI必須與寫手級的前衛資料中心 (avantgarde data centers)結合,才能有機會育成對以「生命科學」為核心,有創新想像力的下一代。
寫作是聯繫這一切的根本,愛因斯坦名言,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imagination is more important than knowledge),真的智能(intelligence)是想像力而非知識,而表現的方式就是「廣義的寫作」。靠AI只能長知識,動手寫才有想像力。(宇欽/輯)
《寫作的靈現:AI時代寫手的修煉與想像力》
作者:楊憲宏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清晨五點俱樂部》
作者:羅賓.夏瑪
出版社:春天出版社
傳奇領導力與菁英表現專家羅賓.夏瑪在二十多年前引入了「清晨五點俱樂部」的概念,它的基礎是一套革命性的早晨流程,已經幫助他的客戶──億萬富豪、財星雜誌前百大執行長、美國職籃傳奇人物、頂尖藝術家……將生產力推升至極致,激發最佳健康狀態。
現在,在這本作者花了四年辛苦打造、將會改變一生的指引書之中,各位將會看到幫助眾人得到史詩級成果、同時提升自我幸福感、助人程度,以及生命力的那一套早起習慣。所有的改變在一開始都是辛苦的,中間過程則是混亂不已,最終將會是美好的。
《舌尖上的香料史》
作者:伊恩・安德森
出版社:麥浩斯
你以為香料只是料理的陪襯?那可不定!數千年來,香料是一種「奢侈品」,最初的運用是藥用。直到古羅馬人把香料作為調味品的需求增加後,開始進口印度南部的香料,甚至不惜花費大把大把的資金,意外促使了「香料貿易」的發展。15世紀,眾人對香料的追尋加上政治野心,讓哥倫布發現了美洲大陸,麥哲倫也找到了香料群島的西側路線。
香料的驅動力遠遠超過你的想像,它不只帶動全球貿易發展,也讓眾人冒著風險也要得到它,甚至引起國際戰爭。從植物學、地理學、歷史等角度,來探索香料的起源與變遷,這本書不只體現人類對香料的熱愛,更是見證香料如何改變全世界,下次當你拿起廚房檯面上的香料罐,也許會對它肅然起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