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缺人、更缺人才

徐勉生 / 退休大使 2025/01/20 16:40 點閱 569 次
教育部舉辦「2024僑外生校園就業博覽會」,吸引80多所大專校院、近800名僑外生參加。圖台北場,僑外生現場徵詢就業職缺。(教育部提供)
教育部舉辦「2024僑外生校園就業博覽會」,吸引80多所大專校院、近800名僑外生參加。圖台北場,僑外生現場徵詢就業職缺。(教育部提供)

近月來「青鳥」與「小草」分別上街頭示威,引起眾人關注。兩者都以包含大量年輕族群為特徵。令人擔憂的是,如果年輕世代過分熱中於政治,必然荒廢本業,難以把自己塑造成國家建設必須的棟樑之材,使台灣面臨人才斷層的重大危機。

五缺包括人力與人才

全國工業總會去年9月發布「2024年工總白皮書」,提出台灣目前主要面臨四項難題及六大挑戰。在四項難題與六大挑戰中,出現一項共同點,就是缺工、缺人才。缺工就是人力不足,缺人才則是沒有足夠的人員能夠擔當重任。

工總在2015年的白皮書就提到台灣「缺水、缺電、缺工、缺地、缺人才」的「五缺」問題。10年過去了,五缺問題非但沒有解決,反而更加嚴重。政府主政者難辭其咎。政府無能,卻也恰好印證「缺人才」的事實。

缺工與台灣少子化有關。但是少子化並非台灣獨有的現象,政府可以參考其他國家作法,因地制宜,研擬適當可行的因應措施。引進外國移工或許可以暫時解決缺工的燃眉之急。但是欠缺人才,有害國家長期發展,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欠缺人才是台灣世代交替的結果,而罪魁禍首則是當政的政治人物。

人才是治國之本

在蔣介石執政時期,念茲在茲想要反攻大陸。把國家發展的重心放在整軍經武。所幸有尹仲容、李國鼎、孫運璿等高瞻遠矚、大公無私的人才,致力經濟建設,厚植國本,使得台灣脫胎換骨,逐漸步入坦途。蔣經國執政期間,推動十大建設,使台灣創造的經濟奇蹟向下紮根。可惜的是,蔣經國過世後一切都改變了。

最明顯的改變,是年輕世代不再專注於課業及文化,開始關心政治,更因為將注意力集中在台灣島內,無法培養開闊的國際觀,把自己塑造成國家發展必須的人才。年輕族群不但關心政治,而且直接參與。學生運動成為時尚。由於年輕學子血氣方剛,容易受到有心人士的蠱惑及煽動,渾然不知地被利用,成為有心人士的遂行政治目標的工具。結果擾亂了國家既定的發展步調,以及社會秩序。

另一方面,有心人士達成目標後,除了將絕大部份年輕學子棄之如敝履,只選擇其中若干標竿學子吸收為骨幹,賦之以厚祿,養成了年輕世代投機取巧,趨炎附勢,鑽營捷徑的風氣。腳踏實地,紮根基本功的學子成為少數。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曾經指出,決定一個國家競爭力最重要的因素,是這個國家人力資源的素質。如果有高度的創新力、旺盛的創業精神、優良的工作倫理,他們的競爭力必然高人一等。用此一標準對應台灣近年年輕世代的實況,形成強烈的對比。

政治不該汙染教育

尤其是近年,執政者將主要精力用於政治鬥爭,打壓政治立場不同的台灣人民。同時用人唯親、忽視專業,使部分台灣年輕人因懷才不遇而紛紛出走。再加上大陸市場廣大,商機無限,更使台灣人才不斷流向大陸。

政黨為了取得執政權,無所不用其極。為了擴充票源,刻意將年輕世代塑造成為缺乏中心思想的政治工具。長此以往,年輕世代將完全無法擔負國家社會正常發展的重任。

教育是國家百年大計。為了台灣的長治久安,執政者必須摒棄私心,以國家大計為念,使政治歸政治,教育歸教育。讓正規的教育培育出國家所需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