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化災三重防線,應共構安全防護網

醒報編輯部 2024/12/24 11:15 點閱 628 次
環境部化學署南區毒化災專業訓練中心。(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環境部化學署南區毒化災專業訓練中心。(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我國每年發生環境事故大約400件以上,涵蓋的場域包括工廠、交通運輸、倉儲及實驗室,並且有70%由火災引起。

一、環境事故現況與特性

我們偶爾會在新聞報導看到工業區或工廠火警事故,這些事故可能因為工廠設備老舊、線路故障或人為操作不當所導致,如果沒有在初期採取適當的控制措施,就可能波及到廠內存放的化學品,進而引發化學災害,洩漏的化學物質可能透過空氣、水、土壤等環境介質的傳輸,對生命安全、財產與生態環境造成衝擊。

二、毒化災災害防救管理

部分化學品因不易分解、毒性高、對人體、環境、生態具有危害性,而被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以下簡稱化學署)公告為「毒性化學物質」或「關注化學物質」,並以「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管理法」加以管理。截至113年12月化學署公告列管毒性化學物質及關注化學物質共506種,而其引起的事故稱為「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災害」(以下簡稱毒化災),通常毒化災不會單獨發生,而防患於未然是預防事故的不二法則。
毒化災災害防救機制包括「自助」、「互助」及「公助」三重防線:


”AA”
圖1、毒化災防救機制。(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一)自助:企業自主防災
化學物質危害具高度風險與不確定性,事故發生時,第一時間採取正確的應處措施,可以把災害影響降到最低。當運作場所發生事故,業者是第一道防線,須成立緊急應變小組,採取適當應處措施,避免災情擴大,影響周遭環境與居民安全。
110年環境部化學署所建置之國內首座毒災訓場「南區毒化災專業訓練中心」正式啟用,同時推動毒性及關注化學物質專業應變人員(以下簡稱專業應變人員)訓練制度,公告國立聯合大學、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國立雲林科技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等4家訓練機構辦理專業應變人員訓練,參考美國五級制作法,核發通識、操作、技術、指揮與專家等各級專業應變人員證書,截至目前,已累計培訓約1萬5千人,遠多於法令要求應設置人數(約5,500人)之2.7倍,顯見企業對自主防災能力養成之重視。

(二)互助:強化聯防合作
化學品運作涉及多種產業與區域,企業除自主防災以外,亦可組成聯防組織,以資源共享、協同演練、相互支援,共同應對突發事故。目前環境部化學署已督導毒化物業者籌組158組聯防組織,約4,300餘家廠商加入,透過聯防互助機制,不僅提升企業應變效率,也可使周邊居民安全更有保障。
此外,參考日本防災產業化作法,環境部化學署於111 年11月25日及112年6月12日陸續認證工業技術研究院緊急應變諮詢中心、中華民國化學應變協會為國內首家諮詢、應變機構,提供毒化災諮詢、危害辨識、分析、監控與通報、偵檢防護、應變、除污復原等服務,讓災災害防救不僅是一份責任,也成為防災產業鏈發展的新契機。


”AA”
圖3、環境部化學署認證之應變機構服務範圍。(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AA”
圖4、環境部化學署應變機構實測過程。(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三)公助:政府全力支援
當事故規模超過業者處理能力時,業者應迅速通報地方政府,由警消單位趕赴現場提供必要援助。為協助地方毒化災害防救,環境部化學署已建置北、中、南三區環境事故專業技術小組與諮詢監控2中心,於臺北、新竹、宜蘭、臺中、雲林、臺南、高雄、桃園、麥寮、屏東等縣市共設10隊,平時進行訓練整備,全年24 小時協助事故現場環境偵檢、監控、通報、諮詢建議,提升整體應變效率。
近年因應天災,考量各區可能同時發生多起事故而有應變量能不足問題,環境部化學署已規劃於三區專業技術小組中再增加12名人力,未來將在花蓮、臺東、金門設立分隊,支援環境事故應變並於平時投入業者臨場輔導工作,持續擴展政府應變體系,完善毒化災的防護網。


”AA”
圖5、環境部化學署環境事故應變體系。(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提供)

三、結語

毒化災災害防救需要政府與業界攜手合作,透過企業自主防災的落實、聯防機制的建立、專業應變服務的推廣、政府應變量能的挹注,共同守護國人生命財產,建構健康永續環境。

(環境部化學物質管理署廣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