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野黨推出《公職人員選舉罷免法》、《財政收支劃分法》與《憲法訴訟法》等相關條文以優勢人數三讀通過。其中,「財政收支劃分法」影響最明顯,中央得額外釋出3753億元給地方,明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就得馬上修正,包括2644億元公共建設經費,以及1466億元科技發展預算,都需要重新編寫。
民黨不該說氣話
預算分配讓中央跟地方政府持續陷入互咬的僵局,行政院長卓榮泰甚至講出這樣的話:修法後中央政府體質改變了,五院體制失衡、國庫變空虛,未來恐有很多建設中途停擺,「天災來時,地方政府要自己勇敢面對」。
其實卓榮泰這樣說是很不負責任的,才剛通過立法,就馬上推說地方要自己勇敢面對,中央政府是打算直接關門嗎?如果不能接受自己中央政府的權責,建議卓榮泰現在就下台,讓有能力有心的人來接任!
總統應提院際協商
不過不可諱言,立法院在野黨持續通過的法案,已經讓執政黨坐立難安,尤其在朝野溝通幾乎平行沒交集的狀態下,可想而知,衝突可能會繼續擴大。這次通過的選罷法跟財劃法,在目前看來,執政黨要想通過大法官釋憲來翻案幾乎不可能了。
民進黨需要面對這個殘酷的事實,就是朝小野大,短期之內不可能改善。民進黨立院黨團這次拚盡全力,打架、潑水跟佔主席台,最後還是敗下陣來。 如果民進黨不想全輸,恐怕就只能靠賴清德總統依照憲法職權啟動「院際協調權」,召集行政立法兩院院長會商。
眾所周知,立法院民進黨團服從的就是賴清德總統,如果總統能親自定調,調整與在野黨的關係,或許能夠改善兩邊劍拔弩張的狀況。但是當我們看到立院場外青鳥上萬的抗議群眾時,恐怕民進黨更需要跟支持群眾好好討論,說明一 下自己的路線跟方向,否則立委議員都是民選的,恐怕還是難以抗拒基層鷹派
的力量。
不該全靠群眾衝撞
民進黨的政治人物不應該繼續依恃街頭力量,以為動員群眾就是問題的最終解方。因為民眾未必比政治人物更瞭解現實政治,很多問題需要折衷、討論跟退讓,未必都能夠讓民眾完全清楚明白。貿然動員群眾,反而讓自己進退失據,失去了彈性,更難以在政治上做出迴旋。
賴清德總統上任不到一年,可以說內外環境都出現了驚天動地的變化。國內在野勢力的強勢,國際則有川普即將上任美國總統,美國的台灣政策也會有極大的變化,如何應對?著實考驗政府的智慧。
賴總統反應要快
政治需要妥協,更需要政治人物快速的反應跟定調,希望賴總統了解環境的變化,不要被過去的習慣綁住手腳,忘記了要看向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