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自2018年推動軍公教年金改革以來,政策的影響已經逐漸顯現於社會各層面。改革初衷是為了解決過往財政負擔與社會公平問題,但其伴隨的爭議和長期影響卻不容忽視。
最新民調顯示,有36%民眾贊成廢除改革,42%則不贊成,社會對此議題的分歧,反映了不同世代與群體的利益衝突。
要改的是停降替代率
首先要澄清的是,在野黨要推動的並不是要全部廢除年金改革,要改的只是停止逐年降低的替代率,當初年改時已經訂定了依年資的替代率上限。現在不管現職公務人員調薪多少,退休人員不會跟著調,也沒有年終,但物價一直上漲,退休金卻逐年遞減,那種心情,大家應可感同身受一下。
近年來,應屆畢業生考高普考人數驟減,11年內大幅減少86%,公務體系逐漸喪失吸引力,此一現象與年金改革密切相關,使公務體系在待遇上逐漸失去吸引力。尤其是年輕世代,他們不再視公職為「鐵飯碗」,而更傾向於追求彈性、高薪及創新的職涯選擇。未來若無有效政策挽救公務體系的人才流失,甚至危及國家行政效率和治理能力。
影響羅致人才
年金改革的核心理念是追求世代公平,解決軍公教年金過去過高的所得替代率問題,大家相比的是勞保的替代率僅約45%,但要改的應該是勞保制度。目前勞保的最高投保薪資級距為新台幣45,800元,亦即月薪在43,901元以上的勞工,其投保薪資將以45,800元計算,請問這脫離現實多遠?如果勞保能以實際薪資計算,勞保的收入將能大幅增加,勞退也可以適當提高。
當前年金改革的爭議反映出深層次的社會結構問題:如何在世代和職業間取得平衡,並確保公共財政的永續性?隨著改革的推進,政府需要在以下三點進行調整:
一、強化透明溝通與政策配套
年金改革涉及複雜的數學模型與財務規劃,容易讓民眾對其公平性和永續性產生懷疑。政府應強化與公務體系和民眾的溝通,說明改革背後的財政壓力與政策邏輯,同時引入更多配套措施,例如設立針對退休人員的生活補貼機制,以減少改革帶來的負面衝擊。
二、提升公務體系的競爭力
若要吸引優秀人才加入公務體系,必須從薪資結構、工作環境及職涯發展入手。例如推動薪資制度改革,縮短與民間企業的待遇差距,並提供更多專業進修和國際交流機會。此外應鼓勵更多年輕公務員參與政策設計與決策,讓公職工作更具挑戰性與成就感。
三、優化年金基金管理與制度設計
改革後的年金基金依然面臨財務壓力,政府應加強基金的投資管理,探索多元化投資策略,提升基金收益率。同時要定期進行制度檢討,適時調整年金給付水準與計算方式,配合經濟環境的變化。
在人口結構變化與社會價值多元化的背景下,年金改革如何平衡世代間的利益,維持公共服務的品質,並加入勞保工同考慮,將是未來改革成敗的關鍵。唯有以開放的態度審視問題,以創新的方式解決矛盾,年金改革才能真正實現初衷,為社會帶來長遠的正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