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者心》長照須納入「預防」概念

施壽全 / 醫師 2024/12/16 12:41 點閱 2351 次
醫師因未依病患家屬要求開立用以評估患者生活自主能力的巴氏量表遭暴力對待,引發各界討論巴氏量表存廢問題。(中央社)
醫師因未依病患家屬要求開立用以評估患者生活自主能力的巴氏量表遭暴力對待,引發各界討論巴氏量表存廢問題。(中央社)

2023年5月,三總發生病人家屬要求開立「巴氏量表」遭拒,竟毆打醫師的事件。打人當然絕對零容忍,須受法律懲處,但此事也反映出有些民眾,希望聘用家庭看護卻屢遭量表「刁難」的不滿。

量表狀況多

國民黨總統候選人侯友宜在大選期間,曾提出八十歲以上不需量表的政見,此事雖在選舉後不了了,但這兩年我國即將邁入超高齡化社會,這個課題實不容忽視。

雖然年輕人也會生病,但老人耗用醫療資源,是前者至少三倍以上。每個人老化速度不一,但絕無「青春永駐」這回事。老化後視覺與聽力損壞、骨質流失與肌肉減少很普遍,遑論慢性病造成臟器機能退化了。

雖然癱瘓、殘障與衰竭等等,都有客觀標準,但整體而言,說老化是漸進的「失能」並不為過。意識清楚,可自理生活,但獨處或孤行的老人,反應不如中青代靈敏,發生意外機率必然較高。老人突發急症、跌倒造成骨折或重大外傷,若當下無人適時送醫,後果可想而知。

長照缺預防這塊

所以,高齡者生活上需有人經常性陪伴,減少意外發生,是重要的「預防」之舉,但我們長照體系的安排夠周延嗎?

如今社會幾乎都是小家庭,年輕人需外出工作,家中有長者照顧需求,若不送至專門機構,目前有兩個申請管道。一是衛福部長照服務系統,評估雖較完整,但居家服務每天僅兩小時。兩小時雖可協助長者用餐與盥洗,但其他時間就剩長者孤單一人了。另一管道則是勞動部家庭看護模式,經巴氏量表評估,就能聘請外籍全日照護工,但量表評估有灰色地帶,容易引發紛爭。

80歲老者勿沒門檻

「機器人」普遍成為「照顧者」仍只是理想,但老年人越來越多,已經等不及理想實現,因此,若納入「預防」概念,則高齡者的照顧就不應設置門檻。

雖然有人擔心,八十歲以上者逾九十萬人,若開放年齡限制,可能導致濫用,但「老有所養」是社會和諧的關鍵,究竟有多少人申請無法估算,若政府力有未逮,就不能因噎廢食,對於只是行政命令的年齡限制,應該鬆綁,讓民眾有更多選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