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膠汙染是一個重大的全球性危機,經過百年來的發展,如今相當於每天有2千輛滿載塑膠廢棄物的垃圾車,被傾倒進海洋、河流和湖泊中,現在食物、飲水、土壤、人體器官、甚至新生兒胎盤中都發現了微塑膠,對人類健康和生態系統構成嚴重威脅,因此消除塑膠汙染的有害影響就顯得非常重要且緊迫。
政府間的塑膠談判會議
2022 年聯合國環境大會決議推動《全球塑膠公約》的制定,主要目標在達成一項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國際文件,解決塑膠整個生命週期的問題,包括生產、設計、消費和處置;自公約制定的程序啟動以來,已經舉行過4次政府間的談判委員會議。
第五屆《全球塑膠公約》政府間談判委員會議於十一月25日至十二月1日在韓國釜山舉行,有來自170多個國家和440多個觀察員組織的代表,共3300多人參加,討論公約草案的具體細節;本屆會議前大家都寄予厚望,希望能一舉而成。但十分遺憾的是,最終會議還是未能達成共識,無法產生公約的協議版本,大會決定明(2025)年重啟談判再繼續進行協商。
談判分歧大,達成共識難
在本屆會議一開始,參與談判的各國代表對於程序性及實質性的問題,就呈現立場不一、分歧明顯的情況。
在程序方面,對於公約條款交給法律起草小組的時機和條件,一些國家(如韓國、智利)傾向於加快流程,希望能直接提交草案以節省時間,儘快達成解決塑膠問題的機制,其他案文細節可以留待後續的談判再做商榷;而部分國家(如俄羅斯、伊朗、埃及、印度)則堅持“締約方先達成共識”原則,認為未經縝密討論的文本提交給法律起草小組,會破壞條約的嚴肅性和完整性。
在實質方面,最嚴重的分歧在於是否限制塑膠的產量。由於塑膠的原料是化石燃料,目前在生產製程中,溫室氣體的排放量約佔全球排放量的 5%,預計未來25 年內產量還將增加1~3倍,將給緩解全球暖化和塑膠廢棄物氾濫的努力帶來更嚴峻的困難,因此限制塑膠的產量不但有助於因應氣候暖化,也能夠降低塑膠廢棄物的衝擊。
從歐盟到非洲、拉丁美洲和太平洋地區,有100 多個國家共同推動在新的聯合國協議中納入限制塑膠製造的條款,而不僅僅是局限在回收的層面。但以沙烏地阿拉伯、俄羅斯和伊朗為首的石油生產國家,為了保護自身的經濟利益,強烈反對將限制塑膠製造的條款納入具有法律約束力協議的嘗試,並表示這可能會造成國際貿易的限制和基本原料的短缺,導致廣泛的經濟混亂。
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的命運
其實《全球塑膠公約》在規劃之初,就宣示要制定一個從「生產到回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制度。這次釜山談判的失敗暴露出一些石油生產國家就是塑膠公約制定的主要障礙;經由少數國家的杯葛議事,扼殺了大多數國家為達成一項結束塑膠汙染協議所做的長期努力。
當然最關鍵的還是大會決議的取得方式。在2023 年六月於巴黎舉行的第二次談判中,各國達成了決議採取共識決,而不選擇投票制,從此埋下了談判難以完成的禍因。如果不根本解決公約條款付諸表決的制度,下一輪談判將會同樣陷入癱瘓。就算最後彼此妥協達成決議,制定了公約,在國家經濟利益至上的原則下,塑膠公約的命運就像是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所通過的「巴黎氣候協定」一樣,最終還是無法貫徹執行,讓塑膠的禍害繼續荼毒我們生活的世界,我們要積極的預為防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