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子人文素質的養成

蕭家興 / 都市計畫技師 2024/11/10 15:34 點閱 1921 次
由總統府與中華文化總會共同舉辦高雄「2023總統府音樂會-跨海音」,壓軸曲目集結逾150人共唱「永遠存在的台灣」。(中央社)
由總統府與中華文化總會共同舉辦高雄「2023總統府音樂會-跨海音」,壓軸曲目集結逾150人共唱「永遠存在的台灣」。(中央社)

在電視上目睹,好不容易搶到演唱會門票的歌迷,因颱風攪局而臨時叫停,激動得痛哭流涕如喪考妣;另有一對網路電腦工程師夫妻,不僅昧於專業倫理,更利益薰心,以五倍以上價格開賣轉售黃牛票而被羈押禁見。

我內心不免為台灣年輕人有能力高價搶購娛樂票券,以及狂熱追星的癡迷程度,感到驚奇與納悶。

短暫療癒的偶像崇拜?

不僅是歌迷或追劇粉絲如此,其他癡迷運動球星也是一樣,這種如癡如醉近乎偶像崇拜的行為,均屬於內心自我期待的轉移、自認美好的心理投射,滿足個人消費感與同溫層自我認同。

只是追星族或粉絲會隨著年齡、環境變遷而冷淡或失去熱情,所追求的明星偶像及其技藝,也會因流行過時而失去新鮮感。舞台上的光鮮亮麗只是暫時的,唯有頂尖的人文作品,才能歷經時代洗禮而留存下來。

認清人文藝術家與藝術

人文藝術欣賞,各隨所好,但人文藝術美學則是純全真理的表達。神賦予人不同的才能,終其一生執著一項技藝作為志業的堪稱匠師達人,而人文藝術家則終其一生專精一藝。只是要能創作出榮耀神的偉大人文藝術作品,則非來自屬神的天賦異秉不可。凡人少有這種天賦,絕大部分的作品也僅是濫情的二流作品。

其次,如同宗教藝術一樣,不是沾有一點所信奉的信仰圖騰,就認定是屬靈、有信仰的宗教作品;人文藝術也一樣,不要一廂情願地認為有以台灣為名的世俗娛樂、繪畫藝術及小說等,就等於有水準的人文創作,甚至排斥其他民族、圖騰的民俗或人文藝術。

人文素養的養成

有話說:孩子瘋追星,家長傷腦筋。各級學校的人文教育,特別是大學,要定睛歷代以來頂尖、一流的人文藝術創作,透過深入淺出的課程,發掘、推介、討論不同領域、不同時期的作品,吸引年輕學子去欣賞、去揣摩創作者的心境及環境,更重要的是,能看透作品中所指出的純全真理與藝術價值。

唯有潛移默化的文化薰陶,才能培養出學生的人文藝術修養,終而有機會轉移、改變沒有方向感又惑於影視效果的年輕人,不再盲目、膚淺地追劇、追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