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發展委員會統計,臺灣在2025年,65歲以上人口即將突破20%。隨著國家人口高齡少子化,勢必面臨照顧人力減少和老人獨戶數攀升的衝擊,社會福利與資源量能不足,這時候更需要社區中自己長出來的「互助」能量。「共生社區」正是藉由跨年齡、族群的自助、互助、共助和人情味,讓社區裡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並能貢獻自己所長。
本書用十一個熱血感人的在地故事,帶你認識什麼是共生社區。不同的人、文化、環境會造就出不同的社區和共生條件,因此營造共生社區並沒有一個標準的SOP;甚至大部分的人一開始並非有意識地營造共生社區,但他們做了某些很關鍵的事,讓社區長出了共生價值。
我幾次到「林投好客廳」都會遇到人稱「衡英阿姨」的吳衡英,她總是很熱情地招呼來訪的客人,或者協助弘道的工作夥伴張羅好客廳的大小事,還在「共生祭」時負責擔任導覽長輩,每天帶好幾團分享社區大小事,「說不累是騙人的,但真的很開心!」我原本以為她一定本來就是一個活潑外向的人,結果她說:「其實我很內向的,是天天來好客廳改變了我!」
年近七十的吳衡英本來住在高雄前鎮區的步登公寓三樓,前幾年膝蓋開始退化後,爬樓梯變成一件極為辛苦的事,她開始想要搬到有電梯的地方。
「那時候剛好聽到這裡(大同社宅)要招租銀髮族,我就想來排排看。排到了,就搬進來了。住在這裡除了有電梯,附近的生活機能也很好,買菜走路就可以到,還有很多地方可以運動,社區裡有弘道的據點,很多課程和活動下樓就可以參加,很方便,生活比我原來的豐富太多了,交了很多的朋友,真的很開心也很感恩!」
從據點到社區參與
以往住在公寓裡,就算想與人多點互動也沒機會,「但社宅這裡就不一樣了!我以前都沒去過關懷據點,這裡因為據點就在樓下,感覺就像我家的另一個『客廳』,我幾乎每天都來,除了中午一起吃飯,有課上課,沒課大家一起玩拉密(桌遊)。」
從參與據點活動到開始參與社區,現在她每天下午四點左右,固定擔任不老食光志工,幫忙在麵包車擺攤賣麵包;看到外面的花圃沒人整理就去把它整理起來;看到弘道的工作人員很忙碌,就主動幫他們看前顧後,「這些都是自發性的,忙得很開心。聽到別人說你花種得好漂亮!我也很有成就感。」
大同社宅戶數只有四十八戶,分居四層樓,共享一部電梯,鄰居間滿容易在搭電梯時遇到。當初設定可以來申請的資格,如果是青年戶必須低於四十歲;銀髮戶則是六十五歲以上。
「所以這裡的父母都挺年輕,在電梯遇到了都會打聲招呼,他們大部分都還在上班,小孩大概都是學齡前或讀小學,許多下課後就到據點來寫功課,我們就像他們的阿公阿嬤一樣,不需要特別照顧他們,但會幫忙照看一下。」
家庭照顧者的角色
對於吳衡英來說,長年擔任家庭照顧者的角色讓她都忘了自己也可以有屬於自己的生活。但有個如此鄰近的社區支持體系,讓她在照顧先生之餘,也能夠照顧到自己的身心靈。
「其實,這樣的環境對我先生的狀況也很有幫助。以前他老覺得自己是病人,不太願意出門,和別人互動,但在這裡,弘道的工作人員知道怎麼引導他、鼓勵他,他們會想方設法讓他有可以做的事,讓他感到自己還有價值,社區裡其他人對我們也很友善,所以他就越來越願意出門了!而且他就在附近,即使單獨出門我也很放心。」
林投好客廳的設計
林投好客廳是弘道決定推動共生社區後,內部最先選出的六個場域之一。要打造有共生精神的社區服務場域,第一件事就是把門打開,讓社區裡所有人樂意且放心地走進來。為了達到這個目的,林投好客廳在軟硬體的設計上都下了一番功夫,做了很多不同以往的設計與投資。
硬體上,為了要讓據點的利用最大化並多元化,所以規劃成可以多元使用的複合式空間,用磚造木質紋理地板提供溫暖的質感和氛圍,屋內有一個共享廚房,還有一張大桌子,桌椅都採活動式,方便按照需求進行不同配置。
中間用活動式布簾隔開,必要時方便讓場地一分為二,在同時段做不同用途。所以下午時段,會有一些長輩在一邊上健康促進課,另外一邊則有長輩在玩桌遊,旁邊還有剛下課的小學生在寫作業。
得天獨厚的位置
好客廳的「直屬老闆」是社會局,對接的計畫實質上還是關懷據點,所以依照規定必須安排各種課程,把時間排滿,所以他們還是會有各種動靜態課程或健康促進活動,包含手工藝、歌唱、排舞、韻律舞蹈、瑜伽、音樂認知等,但重點是他們突破政策的要求與框架,不以照表操課為滿足,而是將空間和課程做不同轉換。
例如,提供運動空間,讓據點也成為青銀共享的簡易「健身房」;或打造成「共享食堂」,讓社區民眾相約在好客廳的大餐桌上一起吃早餐和午餐,很多長輩會從家裡端著盤子走進來,分享他們的私房菜,整個氛圍不像傳統的關懷據點那麼制式,大家慢慢開始把這裡當成自己家的「客廳」般來去自如。
位在社宅一樓給了「林投好客廳」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有不少長輩以往都沒有去關懷據點的習慣,但住在這裡之後,幾乎是天天來報到,一來是因為「下樓就到了,真的很方便!」
二來是好客廳的氛圍不是很制式,什麼時候想來走動一下都沒關係,「上課的話當然要遵守時間,但平常也可以在這裡一起吃飯、聊天、玩桌遊,或隨便做點什麼,」真的比一個人坐在家裡看電視有趣多了!」一位長輩說。
年輕夫妻一同參與
「把門打開」是關懷據點轉型共生社區前哨站的重要作法,因此林投好客廳也積極向社宅和社區裡的民眾招手,設計他們可以一起參加的活動。
考慮到社宅中的青年戶以年輕夫妻帶小小孩居多,但他們平常多忙著上班,沒什麼機會和社區其他人互動,弘道會選擇在週末舉辦小型市集,讓青年住戶帶著孩子來參加;也在據點門口放置一張桌子,作為二手物品的交換區。
週一到週五下午四點還有一個促進中高齡就業的麵包餐車販售麵包,社宅的長輩也會主動去和工作人員一起販售或偶爾協助代顧攤位,除了提供長輩更多的自主價值,也創造和居民的互動。
臺灣社會的人情味
也許你看前金好客廳在做的事情,好像沒什麼特別。的確,充滿了人情味、鄰里之間守望相助,人與人之間有信任感,原本是每個住在社區裡的人最基本的想望,早期的臺灣社會充滿了這樣的人情味。
只是現代社會快速發展,並將人類生活標準化和空間單一化,種種有形無形的空間建構,都讓長居都市叢林中的人因為人情味淡薄而失去了守望相助的美德。再加上社會中充滿了各式各樣推陳出新的詐騙,爸爸媽媽忙著教小朋友絕對不可以信任陌生人,我們不但不再保有守望相助的美德,甚至還一步步邁向日本媒體說的無緣社會。
臺灣進入超高齡社會,代表約四百萬人年滿或超過六十五歲,但他們中約七成是生活自理完全沒有問題的健康長輩,有一成七是雖然有慢性病但控制得宜的亞健康長輩,只有一成三(十三%)需要某種程度的照顧,但並不是全時臥床的那一種。
對大多數長者來說,醫療和長照並不是生活所需,最大的問題其實是「孤獨」、「生活沒有目標」或「沒有成就感」。
建立新的歸屬感
天下雜誌二○二三年發表的天下幸福生活指數,拿臺灣和四十一個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相比,臺灣在許多評比項目中表現突出:薪資所得超英趕美、社會安全堪比北歐,而且所得財富、健康狀況、生活與工作平衡、公民與政府治理及總體評分都大勝鄰國日韓,唯獨在社會連結度落入後段班,在四十一國中名列第三十七,只優於墨西哥、智利、希臘和韓國,是臺灣在十一項指標中表現最差的一項。
這個結果讓人大感意外,不是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嗎?被外國人盛讚的濃濃人情味,在面對自己身邊的人時卻表現不出來?這樣看來,臺灣離日本的無緣社會其實不遠,我們社會中的疏離感和孤獨感可能比想像地嚴重得多。
社會變遷已是事實,如何重新找回人與人之間的信任與溫暖?臺灣本是擁有多元族群的社會,不管是早期從閩粵飄洋過海來的移民,或是北漂者、新住民、原住民、外籍學生和勞工,大家與其想著落葉歸根或是返鄉退休,不如找到自己能自在生活的地方,建立起新的歸屬感,這就是共生社區所能發揮的最大功能。
可信任的中介組織
透過一個可信任的第三方中介組織來營造社區共生感,讓居民透過這個中介組織重新建立彼此之間的感情和信任,弘道的好客廳就是扮演這個角色,它讓過往鄰里互助的美德重現。
本來住在隔壁的鄰居並不認識,但因為一起到樓下參加了市集活動而有了連結,會開始在生活小事上互相幫忙、看頭看尾,「像是第四臺壞掉,就有長輩跑到隔壁問年輕人;手機的使用也是。也有年輕的媽媽臨時要晚點下班,會拜託隔壁的阿嬤幫忙照看一下家中的小孩,」辛榕芝說。
人跟人之間的連結
「回到有人情味的社區,是一件很棒的事情!」弘道執行長李若綺說。推動至今,她也開始看到弘道夥伴思維上的轉變,「過往據點會以辦活動來當作成果,但現在他們更了解辦活動不是為了活動本身,而是透過活動,串起人跟人之間的連結。」
例如共餐的目的不是一起吃飯而已,而是有機會在過程中深度對話和交流,藉此多了解參加者,因此好客廳的主體就是一張大桌子、大廚房,加上玩具區、讀書角等不同的設計,吸引人自然而然地走進來找到自己的角落,或是自在地與他人互動。
高齡者通常最難建立新的社會連接,最欠缺的是朋友,孤獨感很重,「我住進來時本來誰都不認識,現在每個人的名字都叫得出來,在樓梯口見了面也會打招呼,覺得住在社區裡很安心!」一位社宅長輩說。
平靜池塘的小石頭
李若綺說原來的社區像是一個平靜的池塘,弘道工作人員就扮演那個小石頭,丟到池塘裡去激起一陣陣的漣漪,透過擾動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的連結,「有了關係,才會有關心和觀察,才有機會更進一步深化彼此的關係。」例如有長輩是在洗澡時過世,很快就被鄰居發現,趕緊通報,如果是在其他地方的獨居者,可能好幾天甚至好幾個星期才會被發現。
傍晚時分,翁弘育來跟我們說再見,並趕著下班前去幫樓上一個癌末的爺爺買晚餐。他說這個爺爺常在好客廳待到晚上七點多,工作人員很信任他,會放心把鑰匙留給他,他也都按時歸還。
「他前一陣子被確診攝護腺癌末期,最近因為有感染放了尿管導致行動不便,不能來好客廳。他雖然有家人住在附近,也積極為他安排各種長照資源,但像幫買晚餐這種事情還是我們來最適合。」果真應驗了「遠親不如近鄰」的俗諺,因此翁弘育最近每天都會在下班前幫這位長輩買晚餐也順便看看他的狀況。
看著翁弘育匆匆離開的身影,李若綺有感而發地說:「我覺得共生社區在這種時候就可以發揮關鍵作用!像弘育提供的這個服務我以前從來沒有聽其他弘道夥伴做過,除非是居家服務的對象;但有了好客廳之後,我們就能針對個人需求提供更到位、更客製化和即時的服務;我們更了解他們,而他們也更信任我們,居民因此對社區有歸屬感,才有機會營造共生社區。」 (宇欽/輯)
《一起在社區好好生活:把我變成我們,11個臺灣共生社區實踐故事》
作者:楊寧茵、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
出版社:時報出版
其他書訊:
《破除困境、財富夢想實現的高效率「人生管理筆記」》
作者:水晶
出版社:方言文化
作者水晶的生活因為「筆記」而有了蝴蝶效應,帶來了巨大的改變。他在六年裡,與眾多筆記達人共同將「筆記俠」發展成了百萬決策管理者的「新商業知識服務商」,成為最具影響力的筆記達人社群之一。透過系統筆記方法,從一名默默無聞的職場小白成長為高效能人士,實現了筆記達人、社群經營專家、知識產品專案經理、筆記學苑苑長、筆記課程導師等多重角色的轉變。
「如何在工作和生活中應用筆記?如何利用筆記提升自身能力?如何完善筆記實現心中的夢想?」經由本書,他分享使用多年的筆記方法和實用工具,這些清單將引導你從心法、實操到進階,一步一步走進筆記的世界,逐步成為筆記高手和高效人士,建立起一套個人成長系統。
《食在日本:從高檔料理到街邊小吃,深入日本的廚藝殿堂》
作者:中野信子
出版社:方言文化
糾纏不清的奧客,好想直接拒絕接待;屢勸不聽的部屬,好想叫他乖乖聽話;想占便宜的親友,好希望他們別再得寸進尺。想直接大聲地說「NO」,但是又怕斷絕生機、孤立無援、沒有朋友。該怎麼辦才好?
有苦往肚吞,會悶出一身病;強迫自己正向看待,又像是自我欺騙。人生在世,碰到委屈當然要回擊,但要如何回的漂亮,回的不傷感情。向經歷千年淬鍊、有著高超溝通技巧的京都人學習真正高明的拐彎回話藝術。
《365日日好湯》
作者:黎淑慧Natalie Lai
出版社:愛米粒
湯水食譜專欄作家黎淑慧Natalie Lai將多年來的食譜輯錄成書。有別於一般湯水食譜的編輯方法,《365日日好湯》的設計像月曆一樣,365天,一日一湯水,當日想煲湯,打開那一頁便能找到適合季節的湯水食譜。遇上身邊人生日或值得慶祝的日子,就選當天食譜,為他煲個湯!
每個食譜都有齊材料份量、做法、功效,還有各式小貼士,告訴你煲湯和處理食材的方法。當然還有各種食材特性和食用禁忌,一書在手就可全年用湯水調理身體,醫食同源。